卷十三 乘隙捣虚14(1 / 2)

从前太祖皇帝希望收复燕地的宿愿如今得以实现,上天要将我国故疆返还,契丹昏主窜逃于穷荒沙漠。

这正是皇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绝佳时机,于是大兴干戈,以求拯救燕民于涂炭,满足燕民久旱望霓的愿望。

猛将如云,气势如虹,长驱出塞的兵马有一百万以上,分道并进,东西相属,敌军闻风丧胆,纷纷效顺,逃离贼营前来归降。

伪太后绝望哀求,遣使者赴辕门纳款称臣,岂止是《诗经》所谓的“混夷帅矣,维其喙矣”?【注:混夷,古种族名,又作昆夷。

帅,马疾行貌。喙,困,短气貌。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大意是:昆夷士兵垂头丧气地败逃了】?

所以燕民无不欢迎我军收复,恰似久旱逢甘雨。自古以来,普天之下,国家收复疆土的情景从未有如此之神奇的。

恭惟皇帝陛下,具备帝尧的仁义,兼有商汤的胆识,泽及天下,一统四海文物制度,大施天威,收复夏商周三代以来就属于华夏的疆土。

一切征伐诛讨的策略,无不出自皇上的英明独断,筹划于深宫之中,纤悉无遗,契合于万里之外,加之神明称职,天地协助,于是立下恢复故土的大功勋,上雪祖宗在天之仇,下增国家疆域之广,进一步拓展礼乐教化。

臣等叨居辅弼之职,缺乏赞助,待到我国平定北方,为感激神明佑护,宜前往泰山封禅,以拜谢众神,以告成功于天地,臣无任云云”,徽宗赐诏优答。

…………༺࿈༻…………

徽宗颁诏:“朕承继大业,力求政治日新,讲信修睦,成就万国之和谐,敦守睦邻友好的大义,遵守带砺山河的盟誓。

不料契丹祸乱相寻,寒盟背信,故朕命帅出师,巡边备寇,大兵压境,当地守臣前来归附的不计其数。

辽伪太后见机而作,遣使者纳降款服,燕民无不恭敬顺从,束身请命而来归附。

吾国必将完全收复燕云故土,聊成祖考之大志,君臣共同庆贺,黎民百姓欢欣鼓舞。

此举得以成功,全赖臣僚辅佐,祖宗伟业得以发扬光大,正在于众卿的妙策神谋,阅览贺章,皆大欢喜”。

…………༺࿈༻…………

徽宗降恩特赦燕地新收复州县的罪囚。

赦诏:“朕承蒙上天大命,作为万民的君师,夙兴夜寐,以求克绍祖宗大业,仰赖先帝保佑,天下得以河海清宴,百姓远至海角天涯的,也无不承顺。

北方燕云地区本为我华夏封疆,五代纪纲大坏,遂沦陷于契丹。

近年辽主失道,自绝于天,兵连祸结,辽国遂土崩瓦解。

朕敬奉上帝,抚绥兆民,故命令六师,大申吊民伐罪之义,燕地百姓感恩戴德,奔走相告,浩浩荡荡前来归附,无人能阻止。

王师原本无意于战争,朕也只求继承先帝遗志,倘若四海太平无事,则朕心无不欢愉。

然而念及燕境人民长久困于暴政,遭受欺陵,无处诉说,常法被摒弃,罪及无辜,党恶佑奸,残害忠良,苦痛犹在,故宜以宽政代虐政,咸与惟新。

收复及己经归附州县的在狱罪人,除违抗王命以及谋反之外,罪无大小,一律释放,被停职及废黜的文武官员、将校吏人都允许自我陈述,当尽行甄选复职,量材录用。

流放发配的犯人一律放还,逃犯以及因盗贼获罪者一律免罪放归,重操旧业。

诸官僚宜体谅朕布施恩德之心意,谨慎奉承,不得怠慢,以发扬朕的恻隐之心,但愿一方百姓蒙受大恩泽。

故亲书诏示,咸使闻知”。

…………༺࿈༻…………

徽宗又下诏蠲除燕境科捐杂税。

诏书:“所有目前的无名赋税以及烦苛弊政,命诸州一一奏闻,当尽行废除,不必等待奏报。

长期税赋以及公私贷款息钱一律免收,委托州县长官招诱人户返乡,加意存抚。贫乏饥民,以官粟赈济,不要让人民流离失所。被掳获的人口各自交付其家,违者严刑重处”。

…………༺࿈༻…………

徽宗手诏甄选燕境贤才。

诏书:“除目前在官人员外,若有怀才抱艺,沉沦下流,或素为乡里所推重而未被朝廷试用的,令宣抚司及州县长官采访上闻,当破格擢用。

至于因忠诚正直而得罪契丹君主、或遭到权幸排斥、或受到他人牵连获罪免官的,将其名奏闻,皆当甄别擢用”。

…………༺࿈༻…………

十九日,都统制刘延庆、何灌、郭药师等人统领大军出雄州,入新城县,刘光世、杨可世出安肃军,入易州,会师于涿州。

起初,刘延庆等人到达涿州,抚定军民,然后前往涞水县(今河北涞水县),涞水县令背负箭弩带路。

宣抚司命杨可世据守涿州。刘延庆因杨可世所部兵马较少,又将中军以及来自熙河(今甘肃临洮)、环庆(今甘肃庆阳)的兵马二万交付给杨可世,以杨惟中为杨可世副帅。

刘延庆统领诸道兵马与常胜军以及赵诩【注:赵诩即上文董才】的兵马合计五十万以上,鼓鼙震天动地,自古以来出师的盛况,未有能与此次相比的。

自卯时至酉时【注:卯时,早晨五至七点,酉时,下午五至七点】,到达良乡县(今北京房山区良乡镇)的泸沟河(今河北桑干河)。

前锋报告:“我军与辽四军大王萧干以及大石林牙所领贼军临河交锋”。

当时贼兵不满两万,凭河排布,不知虚实。

刘延庆命诸军就地扎营,开濠挖堑,防备贼军骑兵突袭,派部分兵马与御敌,傍晚,各自憩息,未分胜负。

次日黄昏,贼军鼓噪攻击我军,双方战于料石冈,杀伤相当。

…………༺࿈༻…………

十月二十三日,宣抚司下令进兵,郭药师献乘隙捣虚之计。

当天,萧干在十里以外扎营控御我军,我军被迫在当地逗留,无法前进。

宣抚司颁发檄文:“大军到达良乡,连日不能进取,可以出奇策以取胜,何况我军人数是贼军的数倍,相互比较,强弱分明,望疾速赶趋燕京”。

刘延庆召集诸将商议,郭药师献计道:“萧干率全军抵抗我军,燕山府必定空虚,我军可以乘隙捣虚,可选择精锐骑兵从固安(今河北廊坊固安县)渡过泸水(即泸沟河),经安次(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区),直赴燕京城,城内汉人见王师降临,必定积极响应,燕城不难攻取”。

刘延庆立即遣郭药师率常胜军一千人为乡导,命赵鹤寿、高世宣、杨可世、杨可弼统兵六千出发。

杨可世等人在夜半渡河,卷甲衔枚,疾弛至三家店(今北京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休整。

…………༺࿈༻…………

二十四日,郭药师等人率军进入燕山府,大败而回。

当天黎明,郭药师遣甄五臣带领常胜军五十人杂入燕城郊区平民中,夺取了燕京迎春门【注:燕京城共有八道城门,迎春门为东门之一】,杀死守门卫士数十人,大军接踵而至,在悯忠寺(今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列阵,分遣将士把守燕城其他七门,各门差两名将官、二百名骑兵守护。

城内人民尚未察觉,茫然不知大兵己经进城,都说简直是天降神兵,所以当时有个名叫马贤良的契丹书生为我军献诗一首云:

“破虏将军晓入燕,满城和气接尧天,油然嗳逮三千里,洗尽腥膻二百年”【注:本诗名为《献诗》,“破虏将军”指郭药师,“尧天”即太平盛世,“腥膻”,牛、羊肉的腥臭味,代指契丹族。

本诗大意:将军清晨率宋军潜入燕城,城中百姓仿佛看到了太平的曙光,但愿城中祥和的气象漫延千里,使燕云地区的汉人从此摆脱充满腥膻臭味的异族统治】。

杨可世宣谕燕民道:“请汉族人全部登上城墙,指示契丹族人、奚族人的住所”,于是转眼之间,遭到诛戮的番人数以万计,街巷中顿时血肉横飞,杨可世遂申奏宣抚司报告胜捷。

辽太后萧普贤女登上宣和门,亲自向城下发射箭簇以示抵抗。

郭药师遣人劝谕萧后:“大兵入城,可以释甲拜降了”。

萧后原本准备投降,但听说燕民响应宋军,在城内各处巷战厮杀,屠戮契丹人,又大肆劫掠财物,于是犹豫不决。

契丹军人无不拼死奋战,而我军漫无纪律,纷纷饮酒狂欢,劫夺财物,恣意淫乱,萧后于是秘密遣人召萧干等人回城。

萧干早已知道我军进入燕城,昼夜兼程前来援助。

有人报告郭药师道:“城外尘土飞扬,必有援兵赶来”,而诸将都不在意,以为是刘延庆遣兵来助攻。

登高一望,只见燕王冢【注:燕王冢,即战国燕王陵,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黄土坡村】上四军大王萧干的旗帜如林,众人顿时惊慌失措。

四军大王的人马从南面暗门驰入内城,内城其他诸门也同时开启,铁骑突出,鏖战于街市,我军士兵殊死搏斗,郭药师的马匹走失,杨可世奋力抵御追杀郭药师的敌兵,郭药师得免一死。

我军节节败退,退到双门楼下,命骑兵全部下马,且战且退,撤退至悯忠寺。

杨可世对郭药师说:“将军设捣虚之计,现在事势如何?不如撤至东门以待援兵”。

而燕城中的汉人纷纷尾随而来,抱怨道:“你们命我们指出契丹人,又帮你们杀戮他们,将军如果出城,我们怎么办?现在各城门的吊桥缆绳已经被斩断,千万不要急于出城,不如决一死战!”我军遂再次迎战,又一次惨败。

当时我军战士已经有三昼夜未曾寝食,加之每天从清晨就出发作战,以求歼敌立功,因此人困马疲,而四军大王所领契丹骑兵如猛虎下山,锐不可挡,杨可世一军无力抵挡,郭药师一军再次返回迎战,再一次遭到辽军痛击,于是弃马登上城楼。

贼军来势汹汹,即将上城肉搏,郭药师率先缒城逃跑。

杨可世对其弟杨世宣说:“我们出身将家,岂能效仿小儿女爱惜微命?”继续指挥战士拒敌,身中毒矢也奋不顾身。

有人报告郭药师己经逃出城,杨可世之弟杨可弼说:“赵鹤寿带领的後军不赶来支援,刘都统也不发援兵,今天的事情,黑白分明。

如果我们稀里糊涂地赴死,将来反而被天下后世耻笑,视为罪人,不如随郭药师等人逃走,是非昭著,将来向朝廷请死,岂不死得光明正大?”

杨可世首肯,于是缒城而出,高世宣、王奇、李饶、石洵美、王端臣等将官相继阵亡。

杨可世等人出城后,契丹军队仍在城内捕杀我军残兵败将,未及追袭,遂得以逃脱。

我军士兵的尸骸填塞濠河,可以踩踏尸首过河。

当初我军选取六千精兵前来,至此仅仅逃脱数百名骑兵,而契丹此战获取马匹五千,兵甲四千。

起初郭药师与杨可世筹划留下赵鹤寿一军作为后援,而郭药师忌讳赵鹤寿分功,以致赵鹤寿心怀怨恨,遂见死不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