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娘说主妇 - 分卷阅读115

,我拍了拍胸脯,说:“可以吗?——有什么不可以的?”
她说要自己选驸马,我把头点得像鸡啄米——这才多大点事呀?好,好,自己选……没问题!什么问题都没有!
这一场舞蹈看下来,我觉得比当年和裴行俭议西行一事都累——这样一比较,觉得当皇后都不算是个事!
开心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下面,谈说说难过的事了。
这些年,大唐的日子越来越艰难。灾害不断,物价飞涨,永淳元年(682年)时,米一斗,要四百钱。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比较一下,才能看出来。麟德二年(665年),因连年丰收,一斗米才五个钱,麦子、豆类这些粗粮上市时,都没有人买。
十七年间,米价从五钱涨到了四百钱,八十倍——永淳元年,可以改名叫“津巴布韦”——有人问,停战那么重要吗?我和李治为了停战,竟然不惜把自己的儿子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为什么?——这就是原因!
永淳元年(682年),为缓解关中的物资压力,李治和我,不得不带着大家到东都洛阳逐食(逃难要饭),当时,扈从之士不断有人饿死于途中,“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来到洛阳的第二年,即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李治卒于贞观殿,终年五十六——算是客死异乡了!
后世有人说,李治之所以死在洛阳,是因为武则天为自己夺权,而逼迫病重的李治出行——当时李治确实需要静养,所以当时他决定去洛阳时,我不同意。可是,他说他是一个帝王,有帝王的责任,洛阳,他必须去……
李治的洛阳之行,是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担当,在某些人的眼中,却成为了软弱的表现,真是可笑——为了抹黑我,真是什么话都敢说。
李治在后世的评价不高,确实有我称帝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一群男人,不肯承认女人也可以很优秀,于是拼命贬低我身边的人,这样,就可以将我的成功,归结为幸运,而非能力……
在最后那些年,我和李治,不可避免地聊起来“未来”(来世)……我那时没好气地想:“这家伙太过份了,算计了我这辈子还不够,下辈子现在就惦记上了!不过,看在他是病人的份上,又看着还算诚心,算了,答应他!”
李治看到我点头,开心地谋划起未来,说:“这辈子,咱们已经过了帝后瘾了。来世,换一种不一样的活法,当江湖侠客,如何?”——好!跟你闯荡江湖去,就咱俩这人才,到哪都混得不会太差,盟主的夫人叫什么呢?
李治说:“盟主夫人?”——太俗!
他说:“盟后?”——这称呼好蠢!
我说:“不行,你再想想!”
可是,身旁的他,已经闭上了双眼,再也不能给我回音了……
不要紧,我们已经约好下辈子,李治,我们
江湖再见,后会有期!

庙号


弘道元年(683年),李治在贞观殿驾崩,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前面说过,谥号是在一个人死后,对他生前功过的评价。而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也就是写在神主木牌上的名字。
史界,一般唐朝之前皇帝称谥号,唐朝之后皇帝称庙号——据说我就是这个变化的关键转折点。这事,要从上元元年说起。
在唐朝以前,谥号基本都是一两个字,上元元年(674年)时,李治不是要拔高我的形象吗?于是我俩改称“天皇”、“天后”——听说,李治也是史上第一个称“天皇”的人。
李治在改自己的称号时,也没忘记自家爹妈,于是把自己的父亲谥号从“文皇帝”,加谥为“文武圣皇帝”。这件体现孝心的事,李治非常贴心地挂在了我名下,细节李治都为我想好了,史载:“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言,认为先帝的谥号‘文皇帝’不足以表达他的伟大,更无法体现唐高宗的孝心……”——这事在当时又替我刷了一波好感!
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李治的一片苦心,被后世史家完全漠视了,在他们眼中,这是我好大喜功、爱出风头的表现,什么孝心?没人看得到!
自此,我们开创了一个加谥号的传统,后世接位的皇帝,几乎都会给父祖上美谥,于是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长。如李治,刚开始的谥号只有四个字,后来六个字,再后来九个字。听说,越到后面的朝代,谥号就越浮夸,到了清朝,甚至出现了二十多个字的谥号,比如清□□努尔哈赤,他的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由于皇帝谥号的字数通货膨胀太严重了,所以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相当不方便。原本按照正常的传统,李治他爹李世民应当被称为“唐文帝”,但加谥之后,再用谥号来称呼的话

媚娘说主妇 - 分卷阅读115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媚娘说主妇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媚娘说主妇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