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听到动静,岑三娘和百草挤在门口扒着门缝看。一张苇席裹着从后门抬出来,只见着一头杂乱的青丝,半边血淋淋的脸。许氏过来的时候,两人转过身,都骇得面如白纸。

  岑三娘想起那一幕也有些心悸,两世为人,她也是头一回见着。她不再板着脸吓唬百草,撇嘴说道:“四堂叔一门心思想着他的画眉,顾不得被你弄脏了衣裳。放心吧,他就算有那心思,也万没有向侄女讨丫头做妾的道理,堂祖母还要脸面呢。你呀,以后收敛点脾气,少给我惹麻烦!”

  “是。”百草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禁不住扬起了笑容。

  “去买鸡汤馄炖。早饭被你砸了,我还没吃饱呢。”

  百草高高兴兴的应了。

  “买三碗回来吧。你和妈妈也一起吃。”岑三娘吩咐道。

  百草转眼之间就把四老爷的骚挠抛在了脑后,雀跃着数了铜钱出了院子。没心没肺的样子让岑三娘羡慕之极。

  如果有条大腿可以抱,自己也能像百草一样无忧无虑该有多好?三房曾经给了卖身契赶走了几个奴仆,听说无一不是哭得天都要塌了似的。没有主子庇护,生存都会艰难。其中有一个出了府门就一头撞死了。岑三娘似乎有些明白了。在这个人当牲口可以买卖的时代,自由其实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没有土地,没有银钱的最低层百姓来说,活着才是首要的。

  许氏在岑三娘训百草的时候,便收拾了桌子,拿了针线簸箩,配着线绣补那件蓝青色百蝶儒衣。

  岑三娘帮她穿针,不甚唏嘘:“今天我真是害怕……”

  寄人蓠下,哪能全由着性子来。岑三娘半点安全感都没有。

  寄人篱下的原因

  隆州岑氏在岑三娘祖父那辈时就分了家。岑三娘家是四房。

  岑三娘的祖父和三房老太爷是亲兄弟。祖父祖母和三老太爷前后过世。三房老太太仍键在,膝下有三儿一女。三房的大老爷如今是隆州岑氏的族长。

  李氏在岑三娘九岁那年被一场风寒要了命。岑老爷为原配守孝一年,伤春悲秋的病倒在榻上。还没来得及继弦生下个儿子支撑门户,便扔下了年仅十岁的岑三娘随妻子去了。岑三娘就成了四房的孤女。

  父母相继过世,岑三娘觉得天都要塌了,守了一夜灵就发起高烧来。

  三房帮着打理岑老爷的丧事。三房老太太见四房惨状喊了声可怜,接了岑三娘回府,嘱人请了大夫给她看病。

  四房有三百亩水田,一百五十亩桑田,并二进宅院一座,两间店铺。在隆州城也算得上中等殷实人家。

  三房老太太放出话来,怎么也不能叫四房断了香火。大老爷便开了祠堂,请了族老作证,依着老太太的意思,将三房四老爷刚满四岁的小儿子九少爷过继给四房。九少爷成年之前,三房替四房打理产业,拿三成收益作为管事的红利。

  三老太太当着族老的面许诺。岑三娘以后住在三房,吃喝嚼用比照三房的姑娘。将来公中再给她出一份嫁妆。等过继的九少爷成年,便将四房的产业交给他打理,由他继承四房香火。

  岑三娘病好时,这事已经定了。

  三房过继了个儿子,出一份嫁妆和几年的嚼用,便将四房产业全部拿走了。还替四房延续了香火,照顾了孤女,事情办得体面漂亮,叫人挑不出不是来。

  岑三娘初来乍到,瞅了眼自个儿竹竿般细瘦的胳膊,知道拧不过三房的粗大腿。

  往好了想,她只需要混吃混喝等着嫁人开始另一种新生活。往坏了想,反正四房已有了嗣子,她若不听话,轻松一个病逝,三房连几年的嚼用和嫁妆银子都省了。岑三娘瞪着房顶精描细绘的承尘只想了一个时辰不到,做出了最现实的选择。

  她叫来百草侍候,病好下床第一件事就是换了衣裳去给三老太太磕头谢恩。还欢喜的摘了从小戴到大的项圈给了自己才四岁的“兄弟”,九少爷岑知林。

  从此,她便带着奶娘许氏和丫头百草住进了三房的这座小院里。

  弹指,便是三年。

  作者题外话:一些情况说明啥的,是夹杂在正文中写的。我是这样想的,做汇报一般交待背景难免会枯燥。

  端午节的回忆

  “三娘子,歇会儿吧,快晌午了。”百草端来一杯茶。

  掀起白瓷盖碗,一层水雾在碗口腾起,带着令人宁静的茶香。

  岑三娘放下笔,活动了下脖子,接过茶啜了一口,赞道:“手艺长进了!”

  百草便站在她身后给她揉肩:“哪里是我手艺长进了,明明是从江心取来的水好,一瓮要卖三百钱呢。”

  岑三娘蹙了蹙眉:“这么贵?以后别买了。”

  百草笑嘻嘻的说道:“就知道三娘子会心疼。妈妈说三娘子爱吃茶,别的地方省点,每月也要买上一瓮好水给三娘子解解馋。”

  一个月她有五两月例。三年孝期,除了年年清明上坟,庙里做法事,初一十五给三老太太请安,岑三娘几乎不出院子。但耳目却不能闭塞。打赏府里的下人月例银子就花去一半。再买个零嘴,添点日用品,用得紧紧巴巴的。岑三娘怎么算,都觉得银子不够花。一瓮江心水要三百个大钱,实在奢侈。

  岑三娘摇头:“告诉奶娘下月别买了,井水煮的茶一样好喝。我哪有那么挑剔?尝过味道,知道江心水煎出来的茶是什么样就行了。”

  此时大唐已有散茶出现,流行的仍是茶饼研碎了煎煮。三老太太嗜茶,岑三娘禀承要和大腿有共同语言的宗旨,没煎茶的技艺,也要能尝出个好歹来。

  百草应了,接着说打听到的消息:“厨房的妈妈说端午有龙舟赛。府里年年都出银子造龙舟参赛,听说今年老太太兴致特别好。大老爷便喊人在城南外码头搭了彩棚,说让阖家老小都陪着老太太去看呢……可没人告诉咱们。”

  她黑白分明的杏眼里满满都是渴望。

  这时代娱乐少,龙舟赛算得上是能堪比过年的大活动了。

  岑三娘闭上眼睛,享受着百草的拿捏:“阖府都去,一定会叫上咱们的。奶娘不喜欢走动,她会留在府里,我带着你去。”

  百草欢呼了声,兴奋起来,吱吱喳喳的说起初到岑家四房那一年的端午,主母李氏的打扮。“……夫人穿着石榴红的大袖衫,浅碧的裙子。梳着云髻,戴着珍珠的发箍。后面插着老爷从长安买回来的那枝金银团花蛾儿分心。奴婢从来没见过那么好看的簪子,风一吹那只蛾儿扑扇着翅膀要飞走似的。阳光照过来,晃得奴婢眼睛都花了……后来夫人还把绣了五毒的荷包赏了奴婢,让奴婢好生侍候姑娘。”

  岑三娘便想起陆游的《长干行》 :“裙腰绿如草,衫色石榴花。十二学弹筝,十三学琵琶……”

  她的心猛的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隐隐作痛。

  李氏曾经穿着那般鲜亮的衣裳,插戴着夫君特意为她买的精美金钗,情意绵绵端午出游。那时她的心情如此喜悦,送给买来的小丫头精致的五毒荷包,希望她也能分享自己的快乐。才二十七岁,正灿烂的年纪,却被一个伤风感冒夺走了性命。

  岑三娘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茫然。

  作者题外话:补个题外话: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流通性银票应该是北宋的交子。唐朝主要货币是铜钱,能见整锭银子不容易啊。初唐甚至用绢麻之类的充当货币进行流通。本文穿越,虽写的是大唐,请相信绝不是历史上的唐朝,请无视文中会出现银票和月银的设定。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一两银子就算以一千铜钱兑换。一千个铜钱串在一起,,,都是很重很重的。

  一声叹息

  京城长安似乎是历史上那个有着百万人口的长安。大唐似乎是那个胡风鼎盛,文化经济空前繁荣,对女子的约束最少的盛世唐朝。先帝的名号正是历史上那个开启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如今为帝的也正是唐高宗。

  然而,当今皇后并非是被武氏陷害废为庶人的可怜王氏,而是出身高贵的清河崔氏。高宗皇帝身边从来没有一个受宠的武昭仪娘娘。

  没了则天女帝,还会有太平公主高阳公主吗?将来的历史上还会有四大美女之一的杨氏玉环吗?似是而非的大唐让岑三娘疑在梦中。她望尽天穹,沉默良久之后,轻轻给了自己一嘴巴:咸吃萝卜淡操心。

  她看不清历史,也没疯到赶去千里之外的感业寺去找出一个宫里出家的武氏小尼姑和她交好。她要操心的是,本地习俗,女子十五及笄后就能成亲,最晚不过十八岁就要出嫁。

  大唐对女子极宽容,允许女子独立办理户籍,立女户。可是四房过继了嗣子,她想立女户的路就被三房断掉了。三房巴不得早点打发了她,最多还有两三年,她就得盲婚哑嫁去。天知道堂祖母会给她找门什么样的亲事。

  让你和一个陌生男人成亲,睡一张床上,侍候好他还要侍候好他妈。做饭裁衣当全职保姆不说,再抬个小妾回家你还得说好啊好啊,为夫君开枝散叶真是太好了!咱俩以后就是好姐妹……明明想一脚踹飞,还得装贤良淑德。胸口憋着的这口气要憋上一辈子啊。

  岑三娘想到这里不是没有灰心过。最初她想过死。轮回么,三年前转到了这里病中的岑三娘身上,下一世谁知道又是什么命运,没准儿赌对了呢?

  事情不落到自家头上,谁也不知道最真实的反应。

  岑三娘夜里望着高高的横梁,想象着一条白布巾子挂着晃晃悠悠吐舌头的自个儿,当晚就噩梦了。

  她白天做着针线,瞟着那把刃口雪亮的剪子,一不留神被绣花针戳着了手指头,痛得一哆嗦。想起剪子那么大,戳进胸口该有多痛?顿时打消了念头。

  再瞧着院子里的白墙,没等她试,隔壁四老爷院里的秋云就撞廓柱自尽了。

  亲眼看到一领苇席抬着扔去乱葬岗,岑三娘脑中跳出了黑漆漆的夜,野狗啃尸等等场面。从此打消了所有的轻生念头,沉下心来好好过活。

  回想那时的心情,岑三娘情不自禁的发出了一声叹息。如今不照样活的好好的。伤春悲秋果然是要不得的,无济于事不说,还平添烦恼。

  这声叹息却让百草误会了。她咬着唇有些难过:“三娘子是不是担心看龙舟没有新衣穿?那件百蝶衣被奴婢洗破了,妈妈补了只蝴蝶,一点也看不出来……”

  百草突然停住了。她沮丧的想起了一件事。去年端午家宴,岑三娘便穿的是那件百碟衣。事后还引得三房老太太震怒,将大夫人叫去狠狠骂了一顿。

  百蝶衣的妙用

  岑三娘和三房的姑娘们一样,一年四季,公中每季给做三套衣裳。

  岑三娘不是三房的正经姑娘。她搬来的时候,岑家上下都看得清清楚楚,一个衣箱,两个包袱便是全部家当。别的,自然都归了过继到四房的九少爷了。

  失去了全部家产的孤女,寄居在三房,将来还得靠三房找门亲事讨一份嫁妆。虽有老太太镇着明里不敢蹬鼻子上脸,家仆们多少起了轻视之心。每季三套衣裳,衣料款式和针线不讲究就算了,送来的衣裳经常不合身。

  织造房的妈妈嘴巧:“堂小姐来了府里身体养得好,两月不见,便能窜上一头……”

  许氏和百草一个举门栓一个挽袖子要去拉织造房的妈妈到三老太太面前告状。

  论个头岑三娘不如许氏,论灵活不如百草。见这两人像打了鸡血似的,她只得搬了张圆鼓凳坐在了院门口,拦着不准去。

  许氏和百草再激动,也不敢将岑三娘扯开,委屈的直抹泪。

  岑三娘心里感动,却忍不住失笑。她抬脚往屋子走,没好气的说着:“多大的事啊,也值得哭?瞧你家三娘子如何兵不血刃……”

  事情解决起来很简单,没多久就是端午家宴。

  三年孝期,岑三娘不能穿的艳丽。在别人家也不能全身缟素。她本来托辞守孝不想出席,但三老太太坚持,她便穿着头一年进府时老太太赏的百蝶衣去了。

  蓝青色的短襦,交领处用银线绣了百只蝴蝶,一条杏黄色的腰带系着高腰白色绸裙。岑三娘梳着小姑娘的双丫髻,只插着几枚拇指大小银质的花钿,戴着两粒珍珠耳塞,清丽如雪后晴空。

  这是岑三娘到三房生活的第二年。十一岁的岑三娘猛长了半头,衣裳自然短了一截。让奶娘找出一件旧衣,裁了巴掌阔的明蓝色缎子镶了圈澜边。上面精绣着朵朵指头大小,或含苞或怒放的白玉兰,与衣襟上的银色蝴蝶相得益彰,倒似一件新衣裳。

  岑家三房的姑娘们先是惊羡,接着便认出不过是去年的旧衫,耻笑起来。

  岑三娘也不争辩,涨红着脸,一味低着头,心里乐开了花。

  新衣会有的

  隆州岑氏是绵延一百多年的大族。族中子弟出仕为官的不少。

  想要过继儿子给四房继承香火的岑氏族人有的是。如今让三房占了先,不就因为岑氏三房的大老爷做着族长么?他若不善待岑三娘,出了门就会被人啐唾沫骂三房仗势侵占四房的家产,还不善待孤女。这名声传出去,岑氏在朝中做官的都免不了会受到御史弹劾。

  如今三房的二老爷是从五品的吏部郎中,三老爷正外放洪州当着曹参军。

  宴上三老太太没有发作。家宴之后,把主持中馈的大夫人叫去骂了一顿。随后织造房便换了管事妈妈,攆了几个做针钱的奴婢。

  从此织造房每季送来的衣裳,再没出现不合身的情况。

  百草眼尖,总会发现岑三娘的衣料虽然也好,但颜色花样子总比不过岑家三房其它姑娘。但是再没有克扣短缺,岑三娘已经很满足了。

  再不知足,同情就会变成厌恶。

  大夫人看岑三娘的眼神已经冷了几分。

  过继的是四老爷的儿子,大老爷却要担名声,大夫人心里不痛快很正常。

  岑三娘每次出现在大夫人面前,越发小意殷勤,感激二字几乎便如刻在脸上一般。漫长的三年时间,她总算让大夫人眼里的寒意渐渐融化,也替自己在岑家挣得了一个不惹人讨厌的乖巧形象。

  岑家三房上下对她这件百蝶衣已经印象深刻。今年端午再穿着出门应酬,便是在打三老太太的脸,打岑家三房的脸。

  ……

  “放心吧,公中会送新衣头面来。”岑三娘胸有成竹。

  大老爷包了龙舟,搭了彩棚。老太太领着阖府女眷都去看热闹。正是宣扬岑家三房善待四房孤女的好时机。

  古代有点好,诚信二字是招牌,人的脸面大过天。岑三娘安慰百草是有足够理由的。

  茜红夏衣

  果不其然,端午前两日,老太太房里的管事妈妈田氏亲自将一袭新衣送到了岑三娘院子里。

  “老太太说了,难得出府游玩,晚饭在聚仙楼包席,饭后看过火龙游街再回府。”田妈妈团脸,肤白,笑起来极具亲和力。

  盘子里是件茜红色大袖衫,月白色的长裙,白色的腰带。

  田妈妈抖开了大袖衫,灯光一照,轻薄如红雾。晚风从门口吹进来,宽大的衣袖便轻轻飘了起来。

  端午时节,大户人家都爱用新织的绢、纱、罗、绡做夏衣。料子色彩雅致轻薄透气,做成的衣裳能衬得女郎如仙子一般飘逸,这样的衣裳还得了个轻衣的贴切名字。

  曹植《洛神赋》中形容说:“披罗衣之璀桀兮,珥瑶碧之华裾……” 只有轻衣的飘逸才能尽现那翩若惊鸿,宛如游龙的身姿。

  三年来,岑三娘主仆几乎都快忘记了世间还有这种朝霞般明艳的色泽。

  瞧着看呆了的百草,田妈妈的语气就带出了几分矜持:“这是今夏江南最流行的夏衣料子。老太太说三娘子今年出了孝,头一回出府应酬,穿鲜亮点好。便作主将这身茜红衣料给了三娘子。这可是送来的料子里最出挑的。”

  “堂祖母待三娘真好!烦请田妈妈回禀堂祖母,今天晚了,明日三娘再去请安磕头。”岑三娘面露感激,示意许氏小心的将衣裳收了起来。

  田妈妈看到岑三娘眼里的神色,满意的笑了:“老婆子这就回去了。老太太还让三娘子明日去选首饰呢。”

  岑三娘神情更为感动,亲自送她出去:“田妈妈何必亲自来,遣个丫头来说声就是了。”

2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对风流王爷说不:玉台碧最新完结+番外章节

正文卷

对风流王爷说不:玉台碧最新完结+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