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3 连载

我的1993

分类:都市言情 作者:夜送秋菠 字数:4万字 标签:我的1993,夜送秋菠 更新:2024-06-20 12:59:57

上世纪九十年代,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那个年代的人都曾经历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李成文重回一九九三开启新的人生。年轻真好!全身充满活力,腰间盘子都是新的。保温杯里泡枸杞,啤酒肚子高高起的日子一去不返,连带 ...

一九九三年,盛夏八月。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干燥的季节已经半个月不见雨水,庄稼地里的棒子苗长势不容乐观。

李成文放下锄头拽过搭在肩上的手巾擦了擦汗,地里的杂草被他一扫而光。

年轻真好。

有使不完的劲儿,全身充满活力,腰间盘子都是新的。

保温杯里泡枸杞,啤酒肚子高高起的日子一去不返,连带着二十万的房贷也一笔勾销。

十七万岁!

……

回想自己前半生,李成文会毫不犹豫地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

离异,膝下无子,前妻是高中同学,结婚没几年就成了铜臭,男人没本事谁都瞧不起。

离婚后,他在省城一家报社做审校员(编外)。

这项工作看起来不起眼但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需洞察秋毫并具备相当的政治素养。

因为整天熬夜身体多项指标已经亮起红灯,为保住饭碗只得玩命,人到中年已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如今重回十七岁,让他心中燃起熊熊烈火。

九十年代,那时候农村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已辍学,考上高中绝对是凤毛麟角。

在三里河乡李家庄是出了名的穷,村里人大多都以种地为生,虽然知道上学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可惜却没有争气的。

李成文一举考上县重点高中在李家庄可谓前无古人,不过要跟还在读初中的哥哥相比他自愧不如。

“成文!都中午了,还不回家吃饭。”

地头传来喊声,回头一瞧只见李得奎光着膀子站在树荫下吆喝。

别看这位三十出头,论辈分李成文得叫二爷,因为对方是他爷爷的亲弟弟。

在那个年代不怕穷就怕懒,李德奎简直懒出了天际,如果给他一块地能种出大草原。

整天游手好闲不说,平时说话做事也不着调,在外经常给老李家丢人现眼,人送外号李二憨。

如今三十岁了还打着光棍,村里的小媳妇见他就躲生怕被盯上。

李成文抗着锄头来到近前,对方又黑又瘦,胸前的肋骨清晰可数。

“二爷还没吃吧。”

“早上起晚了,你爷连口汤都没留,只喝了一肚子水。”

李二憨说着掏出家伙在树下尿了一泡,然后随手给自己点了根烟。

“俺娘晌午擀面跟俺回家吃。”

“就爱吃你娘擀的面,先对付一口。”

李二憨喜笑颜开,中午这顿饭算是有着落了。

两人边走边聊朝家走去,来到村头看见庄乡王孝林捧着大碗蹲在家门口吃面条。

他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儿而且还是个大工。

“林叔吃饭来。”李成文打个招呼。

“呦!大学生下地干活了,考上大学以后当了官把你二爷接去享享福。”

“你说的么熊话,俺家成文出息了忘谁也不能忘他二爷。”李二憨裂嘴笑道。

“你牛逼,娘们儿都没摸过就想进城享福了。”

“放屁,问你老婆摸过她腚没。”李二憨理直气壮地说。

……

两人回到家里,母亲岳秀娥正在厨房吵菜。

“二叔来了,一会儿在这吃。”

“娘,俺哥考的分数下来没?”李成文问道。

岳秀娥一听这话脸色沉了下来。

“下来了,你爹他们都在北屋说这事呢。”

李成文直奔北屋,一个面黄肌廋戴着眼镜的后生站在门口默不作声。

他就是李成文的哥哥李成才,个子比弟弟足足矮了半头。

爷爷李德顺坐在上椅,嘴里叨着烟袋锅子,李建国站在旁边说个不停。

“耷拉个脑袋看你那熊样一点出息都没有,去年差了七分,咱这次就差一分还愁来年考不上吗,这是好事值得庆贺!”

“成才,你爹说得对,中专要是那么好考不都得当官了,争口气再读一年肯定能考上。”李德顺信心十足地说。

李成才再次落榜,两人非但没有不开心反而觉得十分光荣。

哥哥的成绩已经下来,步入中专大门只差一分。

那时候的学历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是本科研究生,尤其九十年代初大学生绝对精贵。

考大学首先要学习优秀,其次还要看家庭条件,城里子弟家庭条件较为富裕大多选择上大学。

没有上大学的人并不代表学习成绩差而是有更好的选择,比如上中专和中师(中等师范学院)。

在当时这是农村孩子的首选,只要步入中专的大门就相当于进入体制有了“铁饭碗”。

比如考入中师,毕业后国家就给安排工作成为小学正式老师,只要不出意外都能干到退休。

有的成为工厂里的技术员,有的直接提拔为基层干部。

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黄金期,各行业人才都十分短缺急需补充新鲜血液。

中专生培养周期短一般3至5年,与大学生相比提前四年毕业,这样便能够提前走向社会创造价值。

因为是“包分配”、“铁饭碗”所以中专的录取率很低,考取的难度远超高中。

李成才目光显得有些呆滞,这已经是他第二年复读,为了考上中专整天没日没夜地学习,家里农活再忙父母也不让他下地。

当年在三合里乡中学初三应届生里,他的学习成绩始终都是第一名。

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报考了中专,结果以十五分之差没能考上。

当时如果报考县高中绝对没问题,既然选择中专唯有继续拼下去。

乡中学为考中专的学生专门设了个复课班,每届也就二三十人。

要说这个班的学生都是历届毕业生中的学霸,即便如此每年能考上中专的没超过三个而且都是连续拼了好几年,其难度可想而知。

李成才只蹲了两年就有如此成绩已经是奇迹,有的少则三年多则五、六年。

他们只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而努力,“板凳坐穿抗战八年”在学校传为佳话。

据说有个女生连续复读七年都没考上,最后落得个精神失常。

他们走进校门时知道的是学生,不知道的还以为学校老师。

以李成才现在的分数再拼一把来年没准就能考上中师,这比普通中专还要难考,无需上岗培训毕业后就是小学甚至中学的正式老师。

“我听你们的再读一年。”

李成才眼神中再次燃起希望。

“这么想就对了,成文明年也要考大学,你俩若都能争口气,咱老李家的祖坟可就冒青烟了。”

李德顺难掩兴奋之色。

“哥,你放心来年肯定能考上!”李成文十分自信地说道。

他跟李成才相差一岁,初中时学习成绩虽然一直名列前茅,但要跟对方比还是差了些。

他本来也想过报考中专,因为李成才第一年复读落榜便打消了念头。

李二憨端着两盘菜走了进来,这让李德顺顿生不快。

“二奎,你怎又来蹭吃蹭喝!”

李二憨吓得一缩脖,他对这位大哥是又敬又怕。

“在地里遇上成文了,非要把俺拉来吃饭。”

“看你那德性整天好吃懒做没点正事,我要是死了没人管你!”

“二叔也不常来,秀娥把菜都做好了让他陪你喝两盅。”

李建国说着把自己座让了出来,李二憨虽比他小十几岁但毕竟是亲叔。

时间不常岳秀娥把菜上齐。

炒鸡蛋、花生米、烧茄子,还有盘老咸菜丝。

五人坐在桌前李建国给二人把酒倒上,岳秀娥在一旁擀面条。

那个年代在农村男人喝酒女人是不上桌的。

岳秀娥勤劳善良,在家不光操持家务还要下地干活。

她没上过学不识字,有事的时候就在纸上画圈表达自己意思,只有李建国能看懂。

跟她相比李建国算是文化人,正儿八经的初中生,毕业后就进了生产队,因为非常能干后来被生产队提拔为队长。

家里虽然穷但两口子感情一直很好。

李二憨端起酒盅一口闷下肚,裂着嘴拿起筷子就去夹鸡蛋,不料被老李头用烟袋锅子打开。

“家里的鸡能下几个蛋你还想吃,他俩上学费脑子多吃点补补。”

老李头拿起筷子把盘里的鸡蛋全都分给李成文兄弟。

李二憨伸手抓了把花生米边吃边说:“成文要能考上那可是咱村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我明年才高考还不知道怎样呢。”李成文说道。

“我孙子聪明肯定没问题!”

老李头说着端起酒盅喝了个底朝天。

“今年又是个旱季,家里那几亩棒子能收两千斤就不错了。”

“庄稼人靠天吃饭,老天爷不下雨谁也没辙,要说还得上学有出息,最起码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大哥,你这话俺不爱听,如果农民不种地城里人都得喝西北风,咱每年得交多少公粮。”李二憨插上一嘴。

“国家给咱分了地,交公粮天经地义。”李建国说道。

“我就是看不惯,凭啥就城里人享福。”

李二憨这话一出把老李头气得够呛。

“放屁!你懒得屁眼子都出蛆了还舔着脸说这话,咱家的公粮那是你交的吗。”

“你看又急了,我这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你……”

“二叔少说两句,你要早听俺爹的话也不至于混成这样。”

“得!俺说啥都没理,秀娥面煮好没?”

话音刚落只见岳秀娥端着两碗过水面走了进来,两兄弟见状下厨房去端面。

“二叔饿了先吃。”

李二憨接过碗埋头大吃起来。

“成才就要开学了,学费凑齐没?”老李头问道。

“俺俩回头把家里那头猪卖了足够。”岳秀娥回道。

老李头闻言从裤兜里掏出沾满油渍的手绢,打开后只见里面卷着几张十元大票,数了数一共九十五块钱。

“爹,您这是干啥?”

“成才复读花不几个钱,成文在县城读高中吃喝都得花钱。”

“他有生活费,这钱您留着当零花。”

“我这当爷爷的没啥本事,别嫌少。”

“拿着吧,爹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李建国说道。

岳秀娥无奈只得接过。

李成文看着满头斑白的爷爷,碗里的面条难以下咽。

他知道家里穷,父母都是庄家人没别的营生,虽然已解决温饱问题却经不起大的开销。

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地里那几棵苹果树,每逢收获季节母亲拉着地排车到集市上去卖。

除了日常开销还要买化肥农药,一年下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尤其到了冬季青黄不接,父母要借钱凑学费。

李成文后悔自己不该上高中,他深知家里的日子以后越来越难过。

(本书主打乡村风土人情,乡土味较浓,前期略作铺垫,谨以此文献给那些热爱故土、怀念青涩年华、曾经奋斗过的读者老爷们,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旺小伙慎入有色毒。)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