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贼父亲,从淮南第三叛开始 连载

我的反贼父亲,从淮南第三叛开始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我家的鲤娘子 字数:11万字 标签:我的反贼父亲,从淮南第三叛开始,我家的鲤娘子 更新:2024-03-02 06:16:41

诸葛启人在三国,家父诸葛诞!诸葛启目睹了高平陵之变,亲身经历了淮南第三叛!…父亲诸葛诞因功高升,一步步成了淮南一带第一人。不知是高涨的权力滋生了野心,亦或是被迫举兵。诸葛诞最终还是举起叛旗,反了司马氏 ...

魏国,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

春。

诸葛启端坐于案前,对面是一眉间带愁容,心情不顺捋着胡须的男人。

“启儿,朝廷召为父回京担任司空,眼下局面,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诸葛启皱眉。

年前,诸葛诞上书,以东吴有意进攻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万和沿淮河筑城抵御。

诸葛诞就是故意夸大军情。

上书后,不过两个月,贾充就来了。

诸葛诞和贾充聊的很不愉快。

贾充就是司马昭派来试探诸葛诞的。

贾充说:“洛阳的贤、德之士都希望皇帝把皇位禅让给大将军,不知君侯意下如何?”

诸葛诞听完,大怒,拍案而起,厉声斥责道:“亏你还是贾豫州的儿子,你家世受皇恩,安能负国?如若洛阳出事,吾第一个不答应。”

贾充无言,半天说不上话。

没几天就离开寿春,回洛阳了。

贾充回去就对司马昭说,诸葛诞恐非常人,不甘人下,如若放任不管,必为大患。

然后前几天,一封任命诏书从洛阳送来,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催促诸葛诞快去上任。

眼下,诸葛诞、诸葛启父子二人面前的案子上,放的正是那份诏书。

诸葛启沉默许久,方才开口:“形势于父亲不利,司马昭既已猜忌,现在表忠心为时已晚,不如…”

诸葛启身为重生来的后世人知道西晋搞的那些破事,自然很不满司马氏。

重生过来十多年,诸葛启又经历了高平陵之变,对于指洛水放屁的司马氏更是没有半点信任可言。

“不如…南联孙家,西盟蜀地。”

诸葛启这话已经说的很明显了,就差直言道出‘造反’二字了。

“计划的倒是不错。”

诸葛诞嘴上是这么说,但却是直摇头:“想的很好,但难以实现,为父在朝为官多年,也和东吴孙家对峙多年,深知东吴和魏国的差距。”

诸葛诞说的没错,蜀、吴和魏国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虽然是三分天下,但光魏国就占据了整个北方,人口、粮食都不是那俩能比的。

虽然魏国内部权利有所转移,但基本盘还在,还算稳定。

诸葛启这些年跟在诸葛诞身边,也耳濡目染的学到了一些。

“就算有差距,也得去联络。”

诸葛启点点头,承认了诸葛诞的话,随即话锋一转又说道:“但,现如今蜀、吴急需一个北上的破局之机,我们也需盟友相助,属于是互相利用,只要父亲您书信一封送去吴境,吴国定会派兵援助。”

“据为父所知,吴国内部情况…也很复杂。”

“就算复杂,也必须如此做,儿以为,吴国掌权之人只要不傻,定然会把握住眼前这个机会。”

诸葛诞频频点头,因为诸葛诞也是这么想的。

诸葛诞这么问诸葛启,只是在考验他。

诸葛诞有三子,一个在洛阳,两个在身边,其中就有诸葛启,另一个是诸葛靓。

在没有诸葛启时,他是最小的。

有二女,皆已嫁人。

分别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伷和王凌之子王广。

诸葛启是小儿子,是和第二任正妻生的,也是嫡子。

对于诸葛启,诸葛诞还是很喜欢的。

不然也不会带在身边。

“那依你之见,我们如若起兵,胜算有几成?”

诸葛启想了想,摇头道:“一成都是多算的。”

“哈哈…”

诸葛启本以为诸葛诞听到会很生气,却不想诸葛诞反而大笑了起来。

大笑过后,倏地站起身,眼神也坚定了起来。

“一成,不少了。”

诸葛诞在接到司空升任诏书那一刻,就已经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倒不是诸葛诞一心为了魏国,实在是诸葛诞没法去相信司马家。

曹爽因为听信了司马懿的屁话,全家及其党羽都死了。

上两个在淮南做大的王凌和毌丘俭也没了。

其实在诸葛诞当上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的那一刻,就在谋划后路。

诸葛诞虽然和司马家是姻亲,但他自始至终都不相信司马家这群人。

诸葛诞只信自己,其次是是自家人。

“一成,足够了。”

“唉…”诸葛诞叹气道:“总比束手就擒,回洛阳成为那待宰的羔羊强。”

诸葛启很赞同,诸葛诞又说:“扬州内,有一人是为隐患,启儿你可知道那人是谁?”

诸葛启稍加思索就想到了一个名字。

乐綝,乐进之子,时任扬州刺史。

他和诸葛诞关系一般,这也是为什么诸葛诞说他是隐患的原因。

“父亲所忧虑的隐患,莫不是…乐綝。”

“正是他,在正式起兵前,还有一件大事要做,杀乐綝。”

“为父打算让你和你兄长其中一人,前去吴国借兵,最好…别回来了。”

诸葛启想了想说道:“还是让兄长去吧,他为人稳重,比我合适。”

诸葛启来自后世,熟知历史,知道诸葛诞在举兵后的战略和谋划全是错误的。

其一,收拢全部兵力坚守寿春,只想守住一时,完全不考虑后续的情况。

其二,昏头杀文钦,导致文鸯反水。

决策错的离谱。

诸葛启的想法就是留下改变诸葛诞的错误决策,争取能和司马昭多抗衡些时间。

给吴国争取到派援军北上的时间。

“在为父看来,你更稳重,不过你既然主动留下,那就让靓儿去吧。”

诸葛诞其实是想让诸葛启去的,诸葛诞觉得诸葛启从小就稳重,长大后更是熟读兵法。

诸葛启长的也是姿容甚伟,身材高大,面容俊朗的同时,又不失刚毅。

加上诸葛启母亲尚在,对诸葛启或多或少有些偏爱。

父子俩也不是多愁善感的人。

诸葛诞没再过多提此事,无非是徒增悲伤罢了。

言归正传说正事。

诸葛诞在房间里踱步一会,对诸葛启说:“乐綝一事,为父想让你去办,你虽然熟读兵法,但也得真刀实枪的历练。”

“父亲请放心,儿一定做好这件事。”

“李远跟为父多年,勇猛善战,让他做你副将。”

诸葛启施礼道谢。

“此事,需早做。”

“儿明白。”

诸葛启心中多少有些害怕,死人见不少,但亲自杀人…还是第一次。

“别让你母亲伤心,注意安全。”

诸葛启点点头。

诸葛诞写一封亲笔信交给了诸葛启:“李远见此书信便知该如何做了。”

诸葛启接过书信,朝诸葛诞施了一礼后,便脸色凝重一言不发的离开了书房。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