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以势御敌,上上之策矣!(1 / 2)

张珏接着说:“至于上品的守城战,既不能执迷于据城死守,也不能执迷于出城反攻。而是谋、交、攻三者合一,因势利导,运用大势,创造有利形势,顺势而为,以势力御敌才是上上策。

坚固的城防为基础,没有坚固城防和充足的守城的装备和兵员,那肯定是不行的,至于守中有攻,攻守结合也肯定是需要的,否则连城都守不住,就别谈什么谋划了。

最后是谋,谋也分阴谋和阳谋,阴谋当然是诡诈之道了,让敌人疲于奔命,混淆敌人视听,让敌人难分真假,利用形势和一起有利条件调动敌人,疲惫敌人,麻痹敌人,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不仅仅是对一场战斗来说的,而且对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甚至一场战争来说同样也是有效的。

而阳谋呢就是创造有利的势,逼着敌人不得不按照我方的谋划去行动,让敌方不敢冒险,只给你一条必须走的路,以大势来御敌,退敌。

举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来说明,唐高宗武德九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了皇帝。

颉力可汗与其侄子突利可汗竟背信弃义,趁着大唐内乱李世民立足未稳的时候亲率四十万精锐骑兵号称雄狮百万一路烧杀劫掠一直进逼到长安城下。

唐太宗李世民就巧妙的利用突利可汗与颉力可汗之间即使合作,又互相制肘互相提防的微妙关系,先是派说客与突利可汗会面,再故意放出消息让颉力可汗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利可汗有所接触,让颉力可汗对突利可汗心生疑窦,分化突厥各个部族之间的关系。

接着又出奇招仅仅带了高士廉、房玄龄、周范、李孟常等6名骑士驰出宫门,到了渭水河畔。6人隔着渭水便桥,与黑压压的几十万的突厥主力对峙。隔着桥,李世民指着对面的颉利可汗,大声叱骂其不受信义,显得不慌不忙、有礼有节。

按说只要颉利可汗马鞭一挥,李世民等人就会被数十万大军化为齑粉。但是在李世民的震慑下,数十万突厥骑兵硬是不敢上前一步,相反诸多突厥酋长忙不迭地爬下马,向李世民跪拜。而这印证了李世民的预想,突厥人心不齐。而颉利可汗呢?他怀疑对面有伏兵,否则李世民怎敢只带6人,因此逡巡不前。

在紧张的对峙中,唐军主力陆续从长安城中涌出,一时间“旗铠光明,部队静严”。他们在李世民背后列阵,致使“虏众大骇”。在唐突双方的心理战中,李世民再次占据上风。就在颉利可汗严阵以待,以为唐军要渡河进攻时,李世民却突然命诸军退后。还派使者提出,要与颉利可汗单独谈谈。当时的大臣萧瑀见此,以为李世民轻敌,于是拉着马劝谏。李世民却说:

“我已想好了,非你所知。突厥所以举国入侵,是以为我大唐刚有内难不可能出兵。我若关城门,他一定会大侵。我之所以我单骑出见,是表示我不怕突厥;我炫耀军容,是让他知道我准备交战。但是突厥深入我地,当会害怕没有退路,所以我军交战未必得利。相反与他言和,给他们一个台阶,必能使其退兵。制服突厥,在此一举。”

于是,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屏退众人,在便桥上进行了密切交谈,最终达成了协议。第二天,双方杀白马,李世民与颉利在便桥盟誓。得到大量钱帛后,颉利可汗引兵退走,并留下了此战中俘虏的唐朝百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