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家庭(1 / 2)

还是自己想多了?人家看样子过得不错,那天带俩娃看剧,又是一脖子草莓印……

“姥姥,米饭没有了!”

“平时做了你也没吃啊!”

“我吃了啊!”

“你吃没吃我还不知道!”

“真的!”

“我看这样吧,以后每人准备自己的饭,或者一三五二四六轮一下。”

“妈妈,你是在开玩笑吗?”

“我以前一个人住特别简单,蒸一条鲈鱼或者煮一斤虾,几分钟的事,现在我们家里四个人,众口难调,姥姥天天做饭还要受埋怨。”

“我没有那个意思。”

“你是没有,但别人感受到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这……”

雅雯回到房间,感觉这个家已经是勉强支撑了,若是公司那边再出什么状况,真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又翻出小女儿的《养活教育》读后感,想着寻找一点力量……

我读过这本书之后,深有感慨,特留此读后感,梳理书中精华,给大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表达我的一些看法。

我会从家长和孩子两个角度来分析养活教育,留下我独特的想法。先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我们来梳理一下,本书主要观点认为成长的顺序是这样的:

1、养活教育、教养、素质教育等基础教育,做好“人”。

2、立足社会,有了自由。

3、追求所谓“诗和远方”,仰望星空,有了更多文化指染。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许多家长心里一直存在一些错误观念、想法,或者根本不在意养活教育。“练跆拳道好,能防身”“学学绘画,将来有一技之长,能有出路,我们小时候想学还没法学呢”“钢琴要争取考到十级,对考大学有帮助”“孩子还小,以后会慢慢学会的”“现在科技那么发达,还做啥家务,烧什么饭菜,好好学习才是当下最重要的”等等。这我可是深有同感,外婆天天叨叨这些,真是一句不漏。

她还跟姐姐说要好好学舞蹈,将来能多条路,但如果经济危机,刚需的行业都干不下去,不是刚需的东西怎么救命呢?其实姐姐和我对学跳舞的兴趣并不大,尤其是我,兴趣指数几乎为零,但外婆总是督促姐姐练习,还说能锻炼身体,对一瘦再瘦的姐姐自己的想法一点都不考虑。这就是家长们的一种错误观念,他们总是忘记孩子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总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面子或家族的面子,来把前辈没有做到的事情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总这样想:上级、长辈批评晚辈,哪怕说的不对,也是对的,下级、晚辈要是敢顶嘴,哪怕说得有理,也是错的。这就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漏洞。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家长都忽视了最基础的养活教育。有一个故事,相信许多家长都给孩子们讲过,小白兔觉得住在二楼冬暖夏凉很舒服,想盖房子时,对建筑师说,我要住二楼。建筑师开始打地基,确认没问题后又开始改一楼,小白兔等不急了,说我要住二楼,你盖一楼干啥,建筑师哈哈大笑,说他不会把房子悬在空中,如果小白兔要这么干,就另请高明吧。家长们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小白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要弹钢琴,打拳,踢球,用不着打扫卫生、做饭等。

但是我认为,做人要先学会养活自己,然后慢慢走进社会,有了礼貌,拥有相对的自由,再在这个根基上更上一层楼,培养那些可有可无的兴趣爱好。毕竟学这些是要花时间的,养活教育也就是基本教育在13-15岁就定型了,一个孩子学钢琴,最起码要花上好几年,钱也要花上不知多少万,将来靠钢琴生活就算了,不靠钢琴生活,那实在太亏,孩子下半生别说好好弹钢琴,估计碰都不会碰了。其他兴趣爱好甚是如此,性价比一点也不高。这段时间若是用来搞养活教育,那这个孩子一定很优秀。所以说,智力是天生的,优秀是培养出来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