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过年(1 / 1)

“爸爸湖南带回来的麻糕吃了吧,给公司冯阿姨留一块。”

“妈妈你吃。”

“我怕胖,你接着垃圾袋,别掉渣渣地上。对了,下次记得谢谢爸爸,人和人的沟通就是这样,凡事要学会感谢和反馈,对谁都是。”

“好的,我知道了。”

雅雯慢慢调整着自己的情绪,平和的时间越来越多,分析也越来越理性,她还是认为走到今天和创业关系很大。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定力做支撑,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做锚点,来自周围人的掌声只能是捧杀。想起网红小杨哥劝人别发大财,企业就像一个王国,人人服从你,奉承你,巴结你,执行你的命令,下属的附和导致他认为自己说的都是真理,久而久之就会自大膨胀,反感不同意见,走向暴君之路。而这种改变也会带到家庭和朋友中,人人因所求而在你面前表演,最终自己沦为孤家寡人,彷佛皇帝的新装。就像现在的张扬,无视她的真心,随意践踏厌弃。而她也在这样的幻相中迷失了自我,只留恋他言语上的宠爱,却放弃了内在成长,终究导致了两人能量的不平等,越陷越深。

张扬有个逆天改命的梦想,然而一个人掌握的财富一定要和维护财富的能力匹配,否则就会被各种力量觊觎,就像一次次无法拒绝的赞助费。家世普通的人想发大财,必然要承担自己不愿面对的世界,继续玩下去只能从站着到跪着,而这是违背他本性的。这个世界没有既要又要的事,一旦开始了,想停下来就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多少人想实现阶级跨越却很难明白这点。

张扬信里闭口不提公司,单说他不幸福不自由,创业这条路必然如此啊,因为让人幸福自由的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稳定和安全。创业巨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和负担,这些都和幸福自由背道而驰,归因于家庭岂止有失公道,简直蛮不讲理。

马云说赚两三万的人最开心,真是没错,小富即安的时候他们一起买菜做饭遛娃刷剧,可他不满足,永远为得不到的蠢蠢欲动,财富自由这个词本身就是前后矛盾的啊!后来的不幸福恰恰是因为少年得志更成功了,体验过那些精彩的追逐和刺激后,曾经那个理工男的纯粹和简单已经消失了,和花花世界相比,原本平淡普通的妻女家庭算什么呢,就像他说的回不去了。

然而这世上还有一种人,见过更大的世界,拥有过更多的东西,看尽繁华,还能回归平淡,那便是大智慧了。

雅雯拼命自救,报名了“一个妈妈”的课程,网上也关注了一些类似案例,那种同样的痛苦真是感同身受,忍不住分享自己的感悟: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其实幸福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无论外在如何别人如何,都看自己怎么解读怎么应对,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说到底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如果和更惨的境地相比,当下就是幸福的。但是如果把幸福与否交到别人手里期待别人给予,那永远都是被动的。另外可以听一下《金刚经说什么》,睡不着就听。还有运动、晒太阳、忙碌也有效,帮助分泌多巴胺。找点事情,关注自己,自爱,把精力从他们身上收回来,人生就是求不得苦,当你真的接受了“不求”,接受了“孤独”,就不痛苦了。

后来几天张扬发的消息雅雯都没有回复,“昨天看到咱们的照片了”,事到如今这种话还有什么意义,拿着蚀骨之痛怀旧吗?雅雯订了火车票,带着老的小的回家过年,张扬四点多起床赶来送行。单纯看这一件事情,倒胜得过很多家庭了,为什么呢?突然想起最近的心理课程,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感知绝大部分来自原生家庭,公公虽然常年在外,但是张扬回家一直接送,所以他就有这样的概念,虽然很忙很累很困,还是坚持去做。自己又何尝不是,继承了父母的行为模式,延续到小家庭中。

许久未见,雅雯回避了目光交流,让妹妹走在前面。张扬接过垃圾去倒了,车上跟两个孩子聊着天,早上不堵顺利到了车站,最后一首曲子竟然是他们的《童话》,雅雯早已泪流满面,匆匆下了车不敢回头。他的心里早就没有波澜了吧,自己还要多长时间才能真正走出?

一路积雪,晚点很多,到家已经傍晚,还是带着孩子来到婆婆家。让姐妹俩和奶奶一起拍了些照片,这是她早些年就应该做的事情。可她也没见过和谐的婆媳啊,小时候就听妈妈背后数落奶奶,每年春节回去都要闹别扭,一句家和万事兴,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竟然始终不懂。出了门,心事重重地走在街头,两个孩子倒是无忧无虑,兴奋地抓起路边的积雪把玩,她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白茫茫一片的大地吧!

清晨,她带着孩子们出门怀旧。说到“回”家过年,妹妹总纠正说“去”,家,是时间流过的地方,几年未回,她的记忆已经淡了吧。而雅雯的整个童年都在这个小城,熟悉的街道,儿时的画面一帧帧在脑海闪过……

沿着昆嵛路过了抱龙河,便从家走到服装厂,然后是小学。那时候爸妈都在厂里上班,每天放学就走到大院,找个地方写作业。有一次张阿姨凑过来,指着本子上的“落”字问谁写的,雅雯得意地回答姥爷,姥爷写得一手好字,家里没有书,对着一墙酒贴教她。

小孩子最喜欢溜到楼上的办公室,偷偷看大人开会,踮起脚尖又不想露出脑袋,记得走廊里有几盆石榴可以打埋伏。依稀还能想起爸妈那些同事的模样,毕竟他们只有过一份工作。大门口车间里一般静悄悄的,大家都忙着做衣服,有的缝纫,有的熨烫,有的裁剪。领头有点严厉,经常板着脸训人,于是有一次恶作剧,拿划粉写了“主任大坏蛋”,结果被狠狠教育了一顿!

那时候厂里都要穿白大褂,依然遮不住阿姨们的美颜,不管是烫卷发、戴项链、打耳洞、买香水都会刮起一阵风,那浓浓的桂花味好生眼馋啊!刚出来的鹏程冷饮有香蕉和草莓的,一箱箱集体买,架势不输今天的团购!

服装厂对面是电影院,前面有个大广场,烤串一块钱十根,经常去讨价还价。旁边有个蛋卷冰激凌机,五毛一个,是夏天最大的盼头,有段时间犯错了取消福利一周,路过的时候会瞟一眼大人的神色,好像不能商量的样子就死心了。

再往北就是著名的步行街,吃的玩的什么都有,都叫它小猪圈儿,这名字只有用家乡话喊起来才乡土味十足。小学生最常买的就是文具、贴画、酸梅粉这些。有一次遇到大伯,豪爽地逛了一圈随便挑,好想念那个伟岸的身躯和洪亮的声音啊!

母女一路逛一路聊,继续走到了大众完小,从门缝探头,仿佛穿越时光看见那年的画面,冬日里的棉套袖、烟囱旁的烤地瓜、一起上山摘的松果……恋旧的人总免不了背负着记忆前行,有时候忘却也许是一种福气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