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改元贞观12(1 / 2)

公元626年,随着玄武门之变的尘埃落定,李世民凭借卓越的智谋和果敢的决断,成功登上了皇帝宝座,为中原王朝带来了新的曙光。他的登基流程,虽不同于后世的繁琐礼制,却同样庄严而神圣,充满了时代的特色。

由于李世民当上皇帝的方式有些特殊,登基流程也有些区别。一般古代帝王登基流程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推翻旧政权的开国大典,例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新中国的成立等,主要表现为普天同庆。

第二种是通过继承先君的嗣位典礼,因为先帝的去世,当然不能表现得很喜庆,这成为“乐设而不做”。

最后一种就是通过特殊手段获得的皇位,如禅让。登基者会为了彰显出皇位的正当性,场面会比较盛大且隆重。

在李世民登基准备阶段,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仪式——劝进。

这一制度源于古代中国对于“礼”的严格遵循,意在展现帝王的谦虚与顺应天意。

在李世民即将登基之际,群臣会按照传统,三次上奏劝进,表达他们希望李世民能够继承大统、治理国家的强烈愿望。

首次劝进时,李世民通常会表现出谦虚和谦让的态度,拒绝群臣的请求。这一行为不仅是对传统礼制的尊重,也体现了他作为未来君主的审慎和深思熟虑。

在第二次劝进时,李世民可能会再次拒绝,这既是对群臣的再次考验,也是对自己内心真实意愿的确认。

直到第三次劝进时,李世民才会“勉为其难”地答应。

这并非他真的不情愿,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向天下展示他作为帝王的谦逊和顺应民意。

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古代中国“谦虚”这一传统美德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的价值观,即使是帝王也不能免俗,需要顺应天意和民心。

在李世民同意登基后,紧接着便是祭天仪式。这一仪式是皇帝向天地神灵展示自己诚意和敬畏之心的重要方式。

同时,登基仪式上还需要拟定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重要方式,不同的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国家的需要来选定年号。

早期皇帝一般不会更改年号,但元朝以后,一个皇帝通常会选用一个年号,并在其整个统治期间都不会更改。然而,也有例外情况,如明英宗朱祁镇,他刚做皇帝时年号为“正统”,后来复辟成功后又改为“天顺”,这反映了皇帝在特殊时期对国家和社会的特殊考量。

所以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选择“贞观”作为年号,“贞观”源于《易经》中的一句话:“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这两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这规律就是“正”。所以宋朝朱熹解释这句话时说: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

因为在李世民登基时,唐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国内民生凋敝,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外部则面临着突厥等边疆民族的威胁。面对这样的局面,李世民急需一个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年号来开启新的治理时代。

“贞观”寓意以正道治国,即李世民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遵循道德伦理,推行仁政,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年号李世民确定好了,接下来就是要确定皇后的人选,只有一人,那就是文德皇后长孙氏,小字观音婢。

长孙皇后出身是隋朝的皇族宗室,其父亲就是隋朝齐国公,为隋朝分裂瓦解突厥的大功臣长孙晟。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年少时和李世民便是好友,私交甚好,在其舅舅高士廉的安排下,年仅十三岁的长孙氏便与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从此便开始了与李世民相濡以沫、相伴相知的恩爱一生。

李渊还未在太原起兵时,只有十七岁左右的长孙氏,没有婆婆的指点,也没有其他兄弟的妻子来帮忙,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主要管理者。

后来,长孙氏在太原附近出资建造了一座名为玄中寺的寺庙。每当寺庙的钟声响起,她都会在那里聆听。随着这钟声,李唐家族的声望和长孙氏的仁慈与德行也传遍了太原郡,深深地扎根在百姓的心中。

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期间,她却出人意料地站在了丈夫的身旁,从容不迫地勉励将士们。将士们深受感动,他们感激秦王妃亲自前来慰勉,因此更加奋发向前,无所畏惧。

长孙氏的无畏和生死相随,对丈夫李世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她的坚定和不离不弃,让李世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最终,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完胜而告终。

三天后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氏也随之成为了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并在登基后的十三天里,不出意外的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太子之位便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李承乾。

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承乾是在太极宫承乾殿诞生,故李渊亲自为其赐名,取意为“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接下来便是大封功臣,特别是从起义就开始跟着李世民的人,文臣就有杜如晦、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等人,武将又李靖、李孝恭、尉迟敬德、李勣、侯君集、程咬金和秦琼等人。

在大封功臣期间,罗艺因为曾得罪过李世民,罗艺内心恐惧不安,便图谋反叛。

有一天,这位李氏女子来到了罗艺的家中,她对罗艺的妻子孟氏说:“我看您面带贵相,将来一定会成为天下之母。”孟氏听了非常高兴,接着便请李氏为她丈夫罗艺看相。李氏又告诉孟氏:“罗艺的富贵和燕王有关,燕王的贵气即将显现。”

孟氏听了李氏的话后,深信不疑,并因此加剧了谋反的念头。

于是在公元627年,即贞观元年的正月十七日,罗艺假称奉了秘密诏令,调动军队向朝廷进发,途中趁机占据了豳州。李世民得知后,立即命令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率领大军前往讨伐罗艺。

然而,在朝廷的大军还未抵达豳州时,赵慈皓便与统军杨岌商议诛除罗艺的计划。

不幸的是,这个计划被泄露了,赵慈皓因此被罗艺抓住。而杨岌当时正在城外,察觉到城内发生了变故,他迅速率领自己的部队攻击罗艺。

罗艺在这场战斗中大败,他抛弃了妻子和儿女,仅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往突厥。

在逃亡的途中,当他到达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他的人逐渐逃散。

最后,他的亲信左右手杀了他,并将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长安。

朝廷为了以示警戒,在市集上悬挂了罗艺的首级进行示众,并恢复了他的本姓罗氏。此外,罗艺的弟弟罗寿,当时担任利州都督,也因为与罗艺有关联而被朝廷诛杀

回归正题,李世民在登基后对唐朝疆域的行政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在隋朝之前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度,天下分为211州、507郡、1124县。隋文帝认为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李世民在即位后,便依照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陇右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十道。

同时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和提高行政效率,他命令房玄龄对官员进行裁减和合并。这次裁减后,文武官员的总数被限定为643人。

本以为一切都安定下来了,但是北方的突厥又开始作妖。

突厥的颉利可汗觉得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唐朝内部可能还有没解决的矛盾,统治秩序也还没完全稳定下来,于是他和突利可汗联合起来,带了20万大军,大举入侵唐朝边境。

他们很快打到了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和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武功镇)这些地方。到了二十四日,突厥军队又进到了高陵县(今属陕西)。

接下来的战斗是这样的:

二十六日,尉迟敬德带领的唐军在泾阳和突厥军队交战,并且取得了胜利,俘虏了突厥的一个官员阿史德乌没啜,还杀了上千个突厥士兵。

但是,突厥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二十八日,颉利可汗带着他的军队进到了渭水便桥的北岸,他派了一个大将执失思力去唐朝的朝廷看看虚实。

面对这个严峻的情况,李世民觉得如果闭城防守,稍微显得有点弱,就会助长颉利可汗的气焰,让他更加嚣张。所以李世民决定扣押了执失思力,自己亲自出了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人骑马直接去了渭水河边,大声斥责颉利可汗违背了盟约。

没过多久,其他的唐军也都赶到了,旗帜和盔甲多得遮天蔽日。李世民让大军快速布好阵势,然后他自己还是单独和颉利可汗对话。

颉利可汗看到执失思力去了没回来,李世民又亲自出马,唐军的阵容又很整齐,好像早就准备好了,感到非常害怕,就请求和谈。

突厥的大小首领也都纷纷下马,围着李世民下拜。当时唐朝的将领们都请求出战,但李世民认为他刚刚当上皇帝,国家还没稳定,百姓也还没富裕起来,应该休养生息,以安抚为主。

如果开战,一定会有伤亡,会增加百姓的痛苦。即使这次赢了,也不一定能彻底平定突厥,他们一定会找机会报复,后患无穷。

所以李世民决定采取一种策略,就是先给他们想要的,等他们放松警惕,再一举消灭他们。

于是李世民下诏同意和谈。

同年十二月,北方的突厥经历了一场大雪灾,大雪覆盖了平地数尺之深,导致大量的羊和马因寒冷和饥饿而死亡,使得民众遭受了严重的饥荒,突厥政局大乱。

于是李世民认为针对北方的军事行动可以开始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突厥的马仔梁师都,于是他派遣书信劝降梁师都,但梁师都拒绝了唐朝的善意。

面对梁师都的顽固态度,唐太宗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李世民派遣了夏州都督刘旻和司马刘兰成等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们采取了多种战术来打击梁师都的势力。

将首先,刘旻等人多次派出轻骑兵,悄悄进入梁师都的领地,践踏他们的土地,破坏正在生长的庄稼。这样一来,梁师都的军队和百姓就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不仅如此,唐朝军队还非常聪明地使用了反间计。他们将抓来的俘虏派离间成间谍潜入梁师都的军队中,散播谣言,挑拨离间梁师都与其手下的关系。这些间谍成功地让梁师都的军队内部出现了分裂,将领们开始相互猜忌,无心作战。

在梁师都的势力逐渐削弱的同时,他的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梁师都的名将李正宝等人企图抓获梁师都投降唐朝,但事情败露后,他们自己也选择了投降。这一事件使得梁师都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上下之间互相猜忌,人心惶惶。

刘旻等人见时机成熟,上表请求唐太宗出兵。唐太宗随即命令柴绍和殿中少监薛万均率领大军攻打梁师都,同时派遣刘旻等人进屯朔方东城,对梁师都形成夹击之势。

在战斗中,梁师都引来了突厥的援兵。

然而,唐将刘兰成采取了巧妙的战术,他偃旗息鼓,按兵不动,待梁师都夜间退兵时,突然出兵追击,大败梁师都的军队。

随后,柴绍率领的唐军在离朔方数十里处与突厥军队遭遇,柴绍率军奋勇出击,大破突厥军,乘胜包围了朔方城。

在突厥军队不敢救援的情况下,朔方城中的粮食耗尽,梁师都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四月二十六日,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为了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杀死了梁师都,举城投降了唐朝。唐朝随后在梁师都的领地设置了夏州,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为唐朝消除了一个割据势力,而且占领了朔方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为唐朝后来反击突厥准备了前进基地。

自此李唐真正完全统一全国。

罗艺在这场战斗中大败,他抛弃了妻子和儿女,仅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往突厥。

在逃亡的途中,当他到达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他的人逐渐逃散。

最后,他的亲信左右手杀了他,并将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长安。

朝廷为了以示警戒,在市集上悬挂了罗艺的首级进行示众,并恢复了他的本姓罗氏。此外,罗艺的弟弟罗寿,当时担任利州都督,也因为与罗艺有关联而被朝廷诛杀

回归正题,李世民在登基后对唐朝疆域的行政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在隋朝之前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度,天下分为211州、507郡、1124县。隋文帝认为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李世民在即位后,便依照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陇右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十道。

同时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和提高行政效率,他命令房玄龄对官员进行裁减和合并。这次裁减后,文武官员的总数被限定为643人。

本以为一切都安定下来了,但是北方的突厥又开始作妖。

突厥的颉利可汗觉得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唐朝内部可能还有没解决的矛盾,统治秩序也还没完全稳定下来,于是他和突利可汗联合起来,带了20万大军,大举入侵唐朝边境。

他们很快打到了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和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武功镇)这些地方。到了二十四日,突厥军队又进到了高陵县(今属陕西)。

接下来的战斗是这样的:

二十六日,尉迟敬德带领的唐军在泾阳和突厥军队交战,并且取得了胜利,俘虏了突厥的一个官员阿史德乌没啜,还杀了上千个突厥士兵。

但是,突厥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二十八日,颉利可汗带着他的军队进到了渭水便桥的北岸,他派了一个大将执失思力去唐朝的朝廷看看虚实。

面对这个严峻的情况,李世民觉得如果闭城防守,稍微显得有点弱,就会助长颉利可汗的气焰,让他更加嚣张。所以李世民决定扣押了执失思力,自己亲自出了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人骑马直接去了渭水河边,大声斥责颉利可汗违背了盟约。

没过多久,其他的唐军也都赶到了,旗帜和盔甲多得遮天蔽日。李世民让大军快速布好阵势,然后他自己还是单独和颉利可汗对话。

颉利可汗看到执失思力去了没回来,李世民又亲自出马,唐军的阵容又很整齐,好像早就准备好了,感到非常害怕,就请求和谈。

突厥的大小首领也都纷纷下马,围着李世民下拜。当时唐朝的将领们都请求出战,但李世民认为他刚刚当上皇帝,国家还没稳定,百姓也还没富裕起来,应该休养生息,以安抚为主。

如果开战,一定会有伤亡,会增加百姓的痛苦。即使这次赢了,也不一定能彻底平定突厥,他们一定会找机会报复,后患无穷。

所以李世民决定采取一种策略,就是先给他们想要的,等他们放松警惕,再一举消灭他们。

于是李世民下诏同意和谈。

同年十二月,北方的突厥经历了一场大雪灾,大雪覆盖了平地数尺之深,导致大量的羊和马因寒冷和饥饿而死亡,使得民众遭受了严重的饥荒,突厥政局大乱。

于是李世民认为针对北方的军事行动可以开始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突厥的马仔梁师都,于是他派遣书信劝降梁师都,但梁师都拒绝了唐朝的善意。

面对梁师都的顽固态度,唐太宗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李世民派遣了夏州都督刘旻和司马刘兰成等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们采取了多种战术来打击梁师都的势力。

将首先,刘旻等人多次派出轻骑兵,悄悄进入梁师都的领地,践踏他们的土地,破坏正在生长的庄稼。这样一来,梁师都的军队和百姓就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不仅如此,唐朝军队还非常聪明地使用了反间计。他们将抓来的俘虏派离间成间谍潜入梁师都的军队中,散播谣言,挑拨离间梁师都与其手下的关系。这些间谍成功地让梁师都的军队内部出现了分裂,将领们开始相互猜忌,无心作战。

在梁师都的势力逐渐削弱的同时,他的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梁师都的名将李正宝等人企图抓获梁师都投降唐朝,但事情败露后,他们自己也选择了投降。这一事件使得梁师都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上下之间互相猜忌,人心惶惶。

刘旻等人见时机成熟,上表请求唐太宗出兵。唐太宗随即命令柴绍和殿中少监薛万均率领大军攻打梁师都,同时派遣刘旻等人进屯朔方东城,对梁师都形成夹击之势。

在战斗中,梁师都引来了突厥的援兵。

然而,唐将刘兰成采取了巧妙的战术,他偃旗息鼓,按兵不动,待梁师都夜间退兵时,突然出兵追击,大败梁师都的军队。

随后,柴绍率领的唐军在离朔方数十里处与突厥军队遭遇,柴绍率军奋勇出击,大破突厥军,乘胜包围了朔方城。

在突厥军队不敢救援的情况下,朔方城中的粮食耗尽,梁师都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四月二十六日,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为了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杀死了梁师都,举城投降了唐朝。唐朝随后在梁师都的领地设置了夏州,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为唐朝消除了一个割据势力,而且占领了朔方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为唐朝后来反击突厥准备了前进基地。

自此李唐真正完全统一全国。

罗艺在这场战斗中大败,他抛弃了妻子和儿女,仅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往突厥。

在逃亡的途中,当他到达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他的人逐渐逃散。

最后,他的亲信左右手杀了他,并将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长安。

朝廷为了以示警戒,在市集上悬挂了罗艺的首级进行示众,并恢复了他的本姓罗氏。此外,罗艺的弟弟罗寿,当时担任利州都督,也因为与罗艺有关联而被朝廷诛杀

回归正题,李世民在登基后对唐朝疆域的行政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在隋朝之前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度,天下分为211州、507郡、1124县。隋文帝认为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李世民在即位后,便依照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陇右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十道。

同时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和提高行政效率,他命令房玄龄对官员进行裁减和合并。这次裁减后,文武官员的总数被限定为643人。

本以为一切都安定下来了,但是北方的突厥又开始作妖。

突厥的颉利可汗觉得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唐朝内部可能还有没解决的矛盾,统治秩序也还没完全稳定下来,于是他和突利可汗联合起来,带了20万大军,大举入侵唐朝边境。

他们很快打到了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和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武功镇)这些地方。到了二十四日,突厥军队又进到了高陵县(今属陕西)。

接下来的战斗是这样的:

二十六日,尉迟敬德带领的唐军在泾阳和突厥军队交战,并且取得了胜利,俘虏了突厥的一个官员阿史德乌没啜,还杀了上千个突厥士兵。

但是,突厥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二十八日,颉利可汗带着他的军队进到了渭水便桥的北岸,他派了一个大将执失思力去唐朝的朝廷看看虚实。

面对这个严峻的情况,李世民觉得如果闭城防守,稍微显得有点弱,就会助长颉利可汗的气焰,让他更加嚣张。所以李世民决定扣押了执失思力,自己亲自出了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人骑马直接去了渭水河边,大声斥责颉利可汗违背了盟约。

没过多久,其他的唐军也都赶到了,旗帜和盔甲多得遮天蔽日。李世民让大军快速布好阵势,然后他自己还是单独和颉利可汗对话。

颉利可汗看到执失思力去了没回来,李世民又亲自出马,唐军的阵容又很整齐,好像早就准备好了,感到非常害怕,就请求和谈。

突厥的大小首领也都纷纷下马,围着李世民下拜。当时唐朝的将领们都请求出战,但李世民认为他刚刚当上皇帝,国家还没稳定,百姓也还没富裕起来,应该休养生息,以安抚为主。

如果开战,一定会有伤亡,会增加百姓的痛苦。即使这次赢了,也不一定能彻底平定突厥,他们一定会找机会报复,后患无穷。

所以李世民决定采取一种策略,就是先给他们想要的,等他们放松警惕,再一举消灭他们。

于是李世民下诏同意和谈。

同年十二月,北方的突厥经历了一场大雪灾,大雪覆盖了平地数尺之深,导致大量的羊和马因寒冷和饥饿而死亡,使得民众遭受了严重的饥荒,突厥政局大乱。

于是李世民认为针对北方的军事行动可以开始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突厥的马仔梁师都,于是他派遣书信劝降梁师都,但梁师都拒绝了唐朝的善意。

面对梁师都的顽固态度,唐太宗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李世民派遣了夏州都督刘旻和司马刘兰成等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们采取了多种战术来打击梁师都的势力。

将首先,刘旻等人多次派出轻骑兵,悄悄进入梁师都的领地,践踏他们的土地,破坏正在生长的庄稼。这样一来,梁师都的军队和百姓就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不仅如此,唐朝军队还非常聪明地使用了反间计。他们将抓来的俘虏派离间成间谍潜入梁师都的军队中,散播谣言,挑拨离间梁师都与其手下的关系。这些间谍成功地让梁师都的军队内部出现了分裂,将领们开始相互猜忌,无心作战。

在梁师都的势力逐渐削弱的同时,他的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梁师都的名将李正宝等人企图抓获梁师都投降唐朝,但事情败露后,他们自己也选择了投降。这一事件使得梁师都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上下之间互相猜忌,人心惶惶。

刘旻等人见时机成熟,上表请求唐太宗出兵。唐太宗随即命令柴绍和殿中少监薛万均率领大军攻打梁师都,同时派遣刘旻等人进屯朔方东城,对梁师都形成夹击之势。

在战斗中,梁师都引来了突厥的援兵。

然而,唐将刘兰成采取了巧妙的战术,他偃旗息鼓,按兵不动,待梁师都夜间退兵时,突然出兵追击,大败梁师都的军队。

随后,柴绍率领的唐军在离朔方数十里处与突厥军队遭遇,柴绍率军奋勇出击,大破突厥军,乘胜包围了朔方城。

在突厥军队不敢救援的情况下,朔方城中的粮食耗尽,梁师都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四月二十六日,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为了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杀死了梁师都,举城投降了唐朝。唐朝随后在梁师都的领地设置了夏州,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为唐朝消除了一个割据势力,而且占领了朔方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为唐朝后来反击突厥准备了前进基地。

自此李唐真正完全统一全国。

罗艺在这场战斗中大败,他抛弃了妻子和儿女,仅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往突厥。

在逃亡的途中,当他到达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他的人逐渐逃散。

最后,他的亲信左右手杀了他,并将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长安。

朝廷为了以示警戒,在市集上悬挂了罗艺的首级进行示众,并恢复了他的本姓罗氏。此外,罗艺的弟弟罗寿,当时担任利州都督,也因为与罗艺有关联而被朝廷诛杀

回归正题,李世民在登基后对唐朝疆域的行政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在隋朝之前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度,天下分为211州、507郡、1124县。隋文帝认为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李世民在即位后,便依照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陇右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十道。

同时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和提高行政效率,他命令房玄龄对官员进行裁减和合并。这次裁减后,文武官员的总数被限定为643人。

本以为一切都安定下来了,但是北方的突厥又开始作妖。

突厥的颉利可汗觉得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唐朝内部可能还有没解决的矛盾,统治秩序也还没完全稳定下来,于是他和突利可汗联合起来,带了20万大军,大举入侵唐朝边境。

他们很快打到了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和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武功镇)这些地方。到了二十四日,突厥军队又进到了高陵县(今属陕西)。

接下来的战斗是这样的:

二十六日,尉迟敬德带领的唐军在泾阳和突厥军队交战,并且取得了胜利,俘虏了突厥的一个官员阿史德乌没啜,还杀了上千个突厥士兵。

但是,突厥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二十八日,颉利可汗带着他的军队进到了渭水便桥的北岸,他派了一个大将执失思力去唐朝的朝廷看看虚实。

面对这个严峻的情况,李世民觉得如果闭城防守,稍微显得有点弱,就会助长颉利可汗的气焰,让他更加嚣张。所以李世民决定扣押了执失思力,自己亲自出了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人骑马直接去了渭水河边,大声斥责颉利可汗违背了盟约。

没过多久,其他的唐军也都赶到了,旗帜和盔甲多得遮天蔽日。李世民让大军快速布好阵势,然后他自己还是单独和颉利可汗对话。

颉利可汗看到执失思力去了没回来,李世民又亲自出马,唐军的阵容又很整齐,好像早就准备好了,感到非常害怕,就请求和谈。 突厥的大小首领也都纷纷下马,围着李世民下拜。当时唐朝的将领们都请求出战,但李世民认为他刚刚当上皇帝,国家还没稳定,百姓也还没富裕起来,应该休养生息,以安抚为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