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义仓有粮五千囷(2 / 2)

倒时候所需要的不过是源源不断的军械粮草罢了,其余反倒是小事。

当母亲的心理状态很好理解,我儿子是干大事的,救襄阳是大事,给已经解除包围的襄阳送粮食是小事。大事的话那出去当官,实属应当。运粮这种小事,随便找个老张家出身的巡检官去便是。

真是亲妈啊。

蒙混过关的张巡赶紧起身把那草稿纸给烧毁,这种东西当然不可宣诸于众,亲妈也不行。张母倒是无可无不可的,能写出来,说明就在脑子里,那烧了就烧了呗。

借口出去视察收储在义仓中的麦子,张巡飞也似的跑路。江东两熟,一季麦,一季稻,这会儿稻已经种下,麦则是收储到了仓中。

由于两宋之交,北方,尤其是河南地方的人口大量的南迁。使得沿运河两岸,以往并不习惯食用面食的地区,逐渐开始食用面食。升州建康皮肚面、润州锅盖面、常州银丝面、苏州三虾面,面食大量的出现。

自然的,麦的种植在江东也蔚然成风,之后像是馄饨、馒头、炊饼等一系列的食物也更加广泛的为人所食用。

须知当年江东百姓为韩世忠制作定胜糕的时候,用的还是糯米粉。现在做饼,已经用的都是面粉啦。

小衙内要巡视仓储,仆从伴当们自然得跟上。比之当年周瑜家中还要繁富,张巡家中的义仓有粮食五千囷。等到秋收之后,怕不是得八千囷。

当然粮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会拿出去交易,用以缴纳夏秋两税。朝廷既征收实物,也征收银钱,还得拉丁抽役,日复一日,全靠粮食是不行的。

依稀记得阿术围攻扬州时,沿江地方发生了大旱灾,以至于两淮富庶之地的扬州都没有军粮可用。李庭芝被围困在城内,先后命令官吏和富户出粮,都无法持久。最终城破时,城内饿死的都有几乎十万人。

也就是说,别看今年年景还行,往后两年的年景或许会很差。咱们这粮食最好还是多囤积一些,免得将来供应不上伯颜的大军,被伯颜迁怒。

从人没有张巡想的这么多,只以为张巡是担忧梅雨季节,义仓的防水工作没做好,会导致粮食出现霉烂的情况。

放心,一方面义仓的每一囷,都利用土屯,垫高至少半米的地基,保证隔离地上的雨水和潮气。然后在地基上铺砖,再覆盖木板和苇席,两者间还抹石灰浆隔潮。至于囷顶,自然都是尖顶,不易积水。

义仓所在的仓场,挖掘了大量的流水渠,保证全场不积水。等梅雨季节过去之后,还会再把粮食跳出来晾晒,保证粮食的干燥。

另一方面,设置义仓的目的也有周济族人这一款。就像上次张喜来问张巡借钱一样,张氏的族人可以向义仓借用粮食。

这在两江两浙地方很普遍,许多“义门”为了挽救一再瓦解崩溃的宗族制度,都会设立这个义仓,以团结和笼络族人。

自然的,借给族人和乡邻们的都是陈粮,不断地替换,也可以防止粮食储存太久,最后腐败。

既然如此,咱们家的粮食,或者说整个张氏义仓的粮食有多少呢?如果真的发生大旱,张巡不仅得供应二十万元军半月所需,还得供应常州几十万百姓半年喝稀粥。

劳动力是资本家和地主的重要财富之一,这一点和奴隶是奴隶主的财富之一,从古至今没变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