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登基庆典217(2 / 2)

在汉兴十三年(1683年)清远至长宁铁路通车后,更是助推了这座城市的强劲发展势头。

随着齐国工业技术和产业的外溢--当然,也有齐国刻意的大力扶持,包括清远在内的云州地区也迎来了一波发展红利,无数的工厂随之建立,众多的贸易商社也纷纷兴起,整个地区的工商业开始迅速发展。

在近十年里,云州的城市化的现象也在缓慢地推进,人们大量涌入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新的住宅和工作场所开始迅速扩建。城市直接吸收并改变农村的劳动力现状,从而在北明这块核心领地逐渐创建了一个新的社会和经济模式。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生活变得富有多样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街道和建筑,报纸、画册、话本、说书、技馆、歌舞等诸多文化娱乐活动兴起。

人们开始日复一日地上下班,穿行在繁忙的大街小巷。长长的街灯在夜幕降临时映照出晦暗的街区,挑亮着前方通往未知的道路。

许多新的建筑和地标开始塑造着城市新的轮廓,缀着高大的钟楼和商业大楼,大学堂以及公共图书馆和商业市场。这些建筑被认为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标志,准确地勾勒了城市的框架和诸多功能。

然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增长也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影响,那就是跟汉洲本土一样,开始面临重大的环境挑战,空气和水污染也如影而随地到来。

清远城的天空,远不如二十年前那般湛蓝和清澈了。

11月7日,南方日本岛上爆发了一场规模算是比较大的战役。

得到诸多藩国支援的幕府军集兵两万四千余,在萩城(现山口县萩市)与萨摩藩-长州藩联军一万一千余展开激战。

是时,萨长联军以罕见的密集火炮,猛烈轰击幕府军大阵,在不到二十分钟内,便致使数支藩军崩乱,进而引发幕府中军的骚动。

幕府军炮队遂以同样猛烈炮火回击萨长联军,以期挽回全军士气。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萨长联军的火炮不仅威力更大,而且还打得异常的准,双方炮战半个小时,幕府军炮队便损失火炮十余门,炮手近百人,全军气势为之一夺。

随后,耐不住炮火轰击的幕府以诸藩联军为先导,三千余新军火器部队压阵,朝萨长联军缓缓推进,试图以优势的兵力一举摧垮对方。

却未曾料到,萨长联军以连绵不绝的火枪排射,陆续击退了蜂拥冲至近前的诸藩联军数次进攻,被幕府寄以厚望的前锋指挥会津藩家督松平俊道被流弹击中后,顿时引发了诸藩部队的崩乱,连连向后溃退。

萨长联军见势立即发起全军冲锋,火枪兵,足轻长矛兵,猪突短兵,高声呐喊着,如潮水般向幕府军扑击而去。

被前锋败兵冲乱阵型的幕府新军阵型大乱,不仅无法阻止士兵的溃势,甚至还被裹卷着,不断向后退却,最终演变成一场彻底的溃败。

而就在这场大战进入高潮之际,在北方云州的清远港,由二十余舰船组成的船队正在依次驶离码头,进入广阔的太平洋。

自从西班牙丢掉了西属菲律宾后,兴旺的跨太平洋贸易曾一度沉寂了二十年。直到郑氏在吕宋岛站稳脚跟后,利用一些被俘虏的西班牙人,组织商船队驶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才又重新开启了跨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两个大陆的商贸和人员往来。

汉兴八年(1678年),在太祖皇帝的力主坚持下,齐国正式开始殖民美洲。二十多年,先后移民十余万,并将整个北美西海岸全部圈入帝国领土之内。

尽管随着太祖、太宗皇帝的先后离世,齐国本土对美洲领地的投入骤然减少--盖因,这片海外领地距离本土太远了,耗费大量资金去移民和建设,委实不划算,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整个殷洲殖民领地人口规模已超过二十万--其实到底有多少人口,就连齐国人自己都不太清楚,本土不重视,各个地方殖民政府自然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统计辖内人口数据。

初期,殷洲地区几无任何产出,全靠政府持续输血(包括移民、地方建设、安全防卫、粮食转运),惹得本土抱怨不已。不过,随着该地的毛皮贸易开始兴起,逐渐吸引了不少商人前往,再加上持续火热的西属美洲贸易,使得殷洲好像有些价值意义了。

待绍宁十三年(1699年),在惠宁岛(今温哥华岛)和怀远地区(今旧金山)先后发现黄金,引发了一波喧嚣的淘金热,吸引了本土政府的注意。

于是,在泰平二年(1706年),内阁政府相继在殷洲设立凛州总督区(今阿拉斯加地区)、蓬州总督区(今加拿大温和华地区和美国华盛顿州)、暄州总督区(今美国俄勒冈州、加州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地区)等三大总督区,派驻大量官员,将该地区正式纳入的殖民管理体系。

不过,总的来说,囿于距离上的问题,齐国政府对殷洲殖民领地依旧不是太过重视,有黄金、有毛皮,那自然是毫不客气地将其搂在怀里,以反哺本土和周边领地。至于想要政府投钱建设,那根本不可能。

殷洲以其荒僻的地理位置,且远离经济贸易圈,对齐国而言,似乎没啥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要不是该地被太祖生前称之为所谓“天选之地”,极为看重的话,再加上有黄金和皮毛可资利用,说不定就要被暂时搁置,不予拓殖开发了。

要移民,要建设,要管理,那可是费老钱了!

有那闲工夫,将本土和周边南洋领地彻底开发出来,不香吗?

要知道,汉洲和南洋,才是我大齐的根本。

就算要加大海外殖民领地的建设,印度、波斯、红海沿岸,以及黔州(今南非地区),哪个不比殷洲更具战略价值。

嗯,说白了,殷洲就是为了彰显帝国的威势,炫耀帝国领土的广阔,以此证明,我大齐是一个“日不落”帝国,世界各地皆有地盘。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这般轻视殷洲的价值。

至少,被贬封到那里的某个齐家王爷,眼瞅着南美庆国混的风生水起,不免生出几分雄心壮志。

大争之世,好像一切皆有可能。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