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河小溪1(1 / 2)

九十年代初期,sc省dy市中江县南边的乡镇山村。一道道山脊分割出一条条狭长的小山沟,大大小小无数的溪流顺着山沟汇聚,流向更大的江河。唯有一条大江像一条碧绿的玉带在山沟间蜿蜒绵长,它从县城向东南再向西南转折,再一路向南流出县域。这条河有个奇特的名字,它叫郪江。二水三江汇聚河流,也形成了三市四县在此交汇的格局。

郪江得名于古郪王城,而郪江古镇则展现了出汉王古墓和云台观古迹,九龙朝圣的传说里,三国诸葛亮驻军此间时曾想定都于此。古镇顺江南下十七八里处的江畔,有一座不知何时兴起的寺庙叫镇江寺。寺内道家仙班、佛家菩萨并存,也许因为位置太偏僻,所以平时也只有几名信徒住守。尽管如此,每到庙会的日子,远近闻名的信众聚集这里,香火仍然算得上比较旺盛。平日里,则是旁边小学的学生进出这寺庙玩耍的比香客多。而附近这个村子因寺名而得,也就叫镇江村。

初秋,镇江村小学又一次迎来了秋季开学的第一天。不算太宽的校门口摆着一张陈旧的课桌,一姓常的女老师则不停地招呼着带着来上学的小孩的大人们登记。而大人们带着小孩从校门排队,如一条长龙般一直排到学校下方百米处的溪上小桥。

“大家排好队,来,登记。大人叫什么名字,几队的,娃儿叫什么名字,出生年月日。上了户口的,直接递户口本也行。缴学费的,去村委办公室找洪会计。”

在当时,农村孩子小时候都只有小名,这样娃子、那样妹崽之类多不胜举,有的上了户觉得名字不好,上学的时候也可以改。而因为有的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二胎或是三胎,即便是上了学,都还没上户也有很多。

但是上学这件事情,国家有规定,学校也会想方设法劝家长带孩子来。

“伍自清,女娃叫伍艳春,鲜艳的艳,春天的春。八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生。”

“周宗成,我家男娃周云,八四年九月十三日生。”

“俞文德,男娃叫俞波,八四年十月十七日生”

......

随着一上午新生入学登记接近尾声,排队的村民陆续回去了,登记完的孩子们也都进了教室。眼看快中午了,才见得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牵着一个矮小的女孩,缓缓走上前去说道:

“常,常老师,我来给我女娃儿也报个名。”

“叫什么名字,几队的,娃儿叫什么名字,出生年月日。缴学费去村委办公室找洪会计。”

女老师重复着这一上午不知道说了多少次的问话,然后看向中年男子。

“周老汉,我女娃叫捡妹崽,还没有大名。”

常老师看了中年男子一眼说道:

“连自己的名字都被你婆娘骂没了么?你叫周文山,村上的人谁不知道呢?”

至于周文山为什么在村上小有名气,那是后话,常老师接着说道:

“这女娃儿没有大名,那就叫周简吧!简单的简,出生年月日?”

周老汉没来得急思考周简这名字道底是好还是不好,见女老师看向自己,立即回应道:

“女娃儿是捡来的,出生年月日得问他亲妈。”

背着布口袋书包的女娃却是小声的回应道:

“七岁,二月初九生日。”

女老师想了想,在登记本上面填上了八五年二月九日生,也不管是农历还是公历,其实在农村都是说农历,但对于农民来说这不重要。

村小学就在镇江寺旁边,连校长在内配了四男两女六名老师,一个年级两个班配一个老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什么的全教,每个班五十来人。除了新收的一年级外,陆续就有读书声传出。有的时候,小学的读书声与寺庙里的木鱼声交响呼应,再加上夏天里田间蛙声不止,树梢蝉鸣不休,这听起来更是格外的繁杂喧嚣。

下午,一年级的教室里,班主任是一名年青的女老师姓冉。一边整理崭新的课本,一边吩咐道:

“那个大个子,周云,还有那个你,来帮老师把课本发下去。” “你们两个,一样样的,一桌一桌的挨个发,不准发漏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