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北宋武将巅峰——面涅将军141(1 / 2)

三国界面的蜀汉和魏国都很乐意看东吴的笑话。</p>

在视频播完后,还感慨为何不接着播。</p>

......</p>

李然然继续刷新视频,又发现了一个历史手书视频。</p>

【从罪犯到宰执的武曲星】</p>

【两宋终其一朝都在重文抑武,防范武将。可是在宋仁宗时期,却出现了一位武将官职巅峰的面涅将军,他就是狄青。</p>

年少的他虽出身白屋寒门,独钟情于枪棒骑射。狄青十几岁时,因与同乡人发生争执,失手伤人,被官府投入监牢,刺配充军,成为了宋军前线中一个默默无闻的黔卒。但狄青精通骑马射击,又在军中担任散直。</p>

宝元元年,西夏李元昊发动叛乱,大举入侵宋朝边境。宋军将士望风而逃,一触即溃,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怯战。居于京城的宋朝官家焦急万分,惶惶不安,也就是这时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边疆作战。</p>

狄青行军打仗常亲自做先锋,初战便率先领兵冲入敌营,敌军顿时乱作一团,辙乱旗靡。这是数月来西夏初尝败果。狄青作战四年,打了约二十五场战斗,身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了金汤城、宥州,屠杀了砽咩等部族,更是焚毁西夏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余只,俘虏五千余人,又在敌方要害之地建城堡。狄青即使身负重伤,每次冲锋陷阵依然身先士卒,因狄青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士兵们也争先恐后,奋勇争先。</p>

狄青常披头散发,戴一顶青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被称为面涅将军。</p>

数年的赫赫战功也换来了当朝官家对他的器重,狄青也从自力更生、芝草无根的无名之辈成为了枢密副使。</p>

可官职的升高,愈发让他在朝堂上被忌惮。</p>

宋仁宗皇佑四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占数城。文臣统帅轻敌冒进,屡战屡败。宋仁宗心急如焚,狄青上表请战。狄青率军南下,攻其不备,一昼夜就越过了昆仑关,追击五十里,斩敌数千,生擒叛贼五百余人,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大败叛军。</p>

宋仁宗大喜过望,任命狄青为枢密使。狄青戎马半生终走向位极人臣,这也是整个宋朝武将能染指的最高权力。武将的显赫地位,让狄青与以文治武的时代格格不入。最终他屡遭弹劾,被贬陈州。</p>

宋仁宗嘉佑二年,征战半生的狄青,在满朝文臣的口诛笔伐下,郁郁而终。狄青一个出身卑微的黔卒,却屡立战功,被稳坐朝堂的文臣忌惮。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勇将却终日惶惶不安,忧惧而亡。</p>

狄青的结局,是整个宋代武将的集体缩影。驰骋沙场却终日被猜忌。】</p>

<狄青官路还算不错了,下场也算体面。从一开始就是范仲淹等庆历臣子在保他,宋仁宗也还行也是一路提携,所以后面被贬外放的时候,真的没想清楚,唉></p>

<不是谁都是苏轼,有苏轼的心胸。狄青是觉得换个地方做官,到处在监视他,心生忧惧,其实皇帝还是想保他的,只是宋仁宗病危,加上立储的事,文臣不愿放过他[叹气]></p>

<小狄缺了点政治嗅觉></p>

<范仲淹、韩琦这类文臣深得君心都遭殃了,更何况是狄青呢,有宋太祖赵匡胤在前,武将得军心的下场都不会太好></p>

<比起王德用,狄青算好的了。王德用:长得像太祖不是我的错啊[捂脸]></p>

<狄青的死,不是表面上的文臣逼死武将那么简单,狄青一直都是宋仁宗的人。因为仁宗想改变重文轻武的祖制,所以狄青就被推在前面去。但失败了,狄青成了全宋文人的众矢之的,郁郁而终。></p>

<宋仁宗那个时候边患严重,内又有三冗,所以才想提高武人地位,只是可惜了狄青></p>

<我发现...凡是宋仁宗要重用的人,都会被群起而攻,不得不离开,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狄青...></p>

<韩琦羞辱狄青说的话:“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狗头]></p>

<韩琦未足奇[狗头]></p>

<文人的笔杆子杀人不见血,他们最大的本事就是“临事一死报君王”></p>

<所以说宋朝是我最讨厌的朝代,每代花钱买平安,哪儿个朝代都比它更有血性></p>

<大怂不配拥有狄青、岳飞、辛弃疾,那些文人都是些什么玩意,其心可诛></p>

<狄青一个西北军进入中枢注定要被这帮文官集团死命排挤,还不如做个边将快活></p> <不知道你们看过《大英雄狄青》没有,这个动画片小的时候可喜欢了[打call]></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