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黄河治理简史下136(1 / 2)

【历数百年,黄河泥沙问题仍没有解决,中下游再度成为了地上悬河。唐中后期,黄河又开始泛滥。唐朝末期和五代,为了治理黄河,消耗了无数人力和财力。</p>

黄河之所以在宋朝泛滥成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人在中游黄土高原砍树。还有一点便是宋朝对黄河的治理思路,不是以百姓生命作为首要目的,而是把黄河打造成抗击外敌的军事“天险”。</p>

北宋京城处于黄河下游,河患直接影响到都城安危。宋仁宗时期,朝廷一派主张黄河北流,另一派则主张恢复故道,黄河东流。欧阳修认为贸然回流则断不可取。但宋仁宗没有听取欧阳修的意见,最终回河以失败而告终。</p>

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在确保黄河安全的基础上注重兴修水利,开发了北方的大面积荒地。并设置了大规模的农田放淤行动,淤田滋养了万亩良田。</p>

南宋南渡期间杜充镇守大名府,想阻止金兵的进攻,开决黄河阻挡金兵。黄河从此失控,开始进入到频繁的泛滥和改道时期,给整个中下游地区带来无尽危害。】</p>

【元朝末年有一位叫贾鲁的官员。贾鲁抵达山东白茅堤后,立即开始了行动,堵塞决口和疏通水道的行动同时展开。在原有决口上,贾鲁派人开挖出一条新的水道,又修筑了刺水堤,作为基础堵塞决口,然后,他又调派了20多艘大船,装满了石块,排列成3行,通通沉在了白茅口的上面。</p>

明清两朝针对频发的黄河水患,除了采取前人的堵塞疏通等策略外,又由明朝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束水冲沙法”的方案,收紧沿岸的河道,利用水流巨大的冲击力,冲刷沉积在河床底部的泥沙,达到清淤防洪的效果。这也成为明清两朝各级官员治理黄河的总纲。</p>

潘季驯治水时期,前期主要是通过“塞旁决以挽正流”,将大大小小决口处溢出的洪水通过堵塞,使之进入原有的河道。然后,又在中下游地区的河道两岸,修筑起了大量堤坝。此外,潘季驯又在长堤上修建了溢流坝,使得防洪排泄效率更高,造福了两岸百姓。</p>

清朝治理黄河,同样也采取了“束水冲沙法”,康熙朝内阁学士的靳辅和他的幕僚陈潢,又在此基础上做了不少的改进。陈潢建议靳辅,治理黄河总体采取“束水冲沙法”,还要因地制宜,杜绝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陈潢还提出,应该阻止黄河泥沙下行,方是治水之本。】</p>

<宋朝就是自找的,该!></p>

<蒙古灭金时,金想掘黄河阻挡结果反被蒙古掘黄河,金亡后再掘了一次></p>

<北宋三易回河,罪人></p>

<杜充真的mmp,常公不会就是和他学的吧[吃瓜]></p>

<宋辽金时期,没有大一统王朝,所以得不到治理></p>

<到了元朝又重北岸轻南岸,最后黄河泛滥,农民起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p>

<我国的历史地图,看有没有改朝换代就看黄河改道没有[狗头]></p>

<黄河在我们现在才叫母亲河吧,古代那妥妥的后妈河[捂脸]></p>

<北宋大坏,三易回河,使北方陷入水患。然后从金开始修到死,元朝接着修,还是修死了。明朝又修,明朝修到都夺淮入海了,到了清朝还是得修...></p>

<某种意义上大宋把后面几个王朝都拉着一块玩完了></p>

<泥沙淤积,下游成地上河,黄河水患严重></p>

<现在还有贾鲁河></p>

<元朝也真是的,几十年来好不容易做好事,治理黄河,结果还是把自己治死了></p>

<所以说都怕治黄河,要是也治死了怎么办[大笑]></p>

<绿植都被破坏成那样了,多种树,保黄河></p>

<潘季驯的方法真牛逼[点赞]></p>

<要看黄河治理还得看我们新中国啊></p>

......</p>

李然然感叹黄河可真不好惹,你们掘那么多次黄河有毛病啊?!干嘛招惹他啊?!</p>

晋唐百姓:感恩王景,感谢汉明帝,你们俩是大大的好人。</p>

宋朝界面的百姓:真是不拿我们的死活当回事啊。</p>

元明清百姓:去他娘的宋朝...</p>

光幕各界处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百姓:种树???</p>

————</p> 宋 宝元元年</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