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大渣男?为民请命真君子?94(1 / 2)

秦 始皇帝二十九年

怎么看这五个都像答案,嬴政头痛。

扶苏鼓足勇气上前回道:“父皇,光幕所给的提示是必须选三个。”

嬴政听着长子的话,不语。

扶苏见父皇有些不悦,立马补充道:“群众源于《荀子》一书,书中言羣众不能移也。儿臣认为从此前光幕视频播放的内容来看,群众路线是必然的选项。”

“韩国、魏国就因不能做到独立自主,哪儿边强便依附于哪儿边,最终仍逃不过灭国下场。”

“所以你的意思是要选第三个和第五个,还剩下一个选哪儿个。”嬴政看了眼扶苏,示意继续说完。

“儿臣..这最后一个想选第二个。但第二个儿臣实在是没有任何依据,是由直觉而来...”

扶苏刚说完,蒙毅也道:“臣也认为第二个和第三个第五个应该是对的。”

————

明 洪武二十七年

朱元璋自诩自己是很爱护百姓的,对于此人更是想起了自己抗元那些年。感叹道:“当年咱起兵反抗暴元,那些日子可是艰苦的呢...”

当初跟着朱元璋共同抗元打天下的人,如今也只剩下冯胜、傅友德等人了。

朱元璋有些伤怀,想找老朋友们叙叙旧了。

“实事求是?嗯...是应该如此,咱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最后才北伐也是基于事实。”

“群众路线?是说要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哼!暴元人人得而诛之!”

朱元璋越思考越认为光幕出的题很符合自己,“果然只有齐心协力才可以成功,就如同朕这般~最后的独立自主嘛,不就是说不要像张士诚一样反反复复,要像咱这样能屈能伸审时度势!”

满意的分析完后,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这道题只能选三个,于是做起了甩手掌柜:“老四!你不是很能干嘛,来选个。”

面对其他几个兄弟的幸灾乐祸,燕王朱棣无语,老头子就这时候想起我来了。

结合洪武帝朱元璋说的话,燕王朱棣和群臣讨论一个成功的开国之主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以及独立自主。最终选择了BCE。

光幕前众人实在想不明白这道题有什么意思,如果是依据投给选项最多的算积分的话,那只要掌握大家的心理就好了。

————

李然然刷新了下推荐页,点开了下一个视频。

【 投机取巧?抛开渣男传闻,历史中的他又是如何?】

【Hello,我是up主熙宁!今天不谈大渣男元稹,也不谈元白cp,来说下政治家的元稹是如何的。

或许会有人调侃三个月的宰相,再或者是变节依附宦官的小人…

重新来看看元稹的一生吧。

“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所独专。”

这是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所写,元稹在得到杜甫的诗稿后,不遗余力的宣传,成了杜甫的铁杆粉丝。也正是元稹的宣传,让杜诗深深影响了唐五代诗人。

杜甫是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时期,其怀古诗为盛唐气象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中、晚唐开了先河。

元稹生活在中唐时期,中唐诗人的个人理想与抱负逐渐淡化,万分迫切希望能够干预社会。

元稹八岁丧父,生活贫苦,幼学之年,不蒙师训。于是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就亲自开始教导元稹。

唐德宗贞元九年,十五岁的元稹为了早日当官,摆脱贫困,选择了报考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以明两经擢第。但考中也不代表有官可做,要做官就要有“家庭背景、社会名气、才华”,因此元稹一直无官可做,闲居京城。

元稹选择了另一条路,“行卷”。也就是说将自己的文章给达官显贵让他们推荐,成为他们的门生。

众所周知,中晚唐朋党、宦官盛行。要在朝做官,就必须有门路,也就是要有靠山,必须依附于派系。】

【元稹的仕途之路

贞元十九年,元稹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并遇到了一生的挚友—白居易。两人经常写诗喝酒,携手游玩。时间一晃,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四年。 被称为中晚唐的“中兴之主”唐宪宗李纯登基即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