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历史上的至暗时刻12(1 / 2)

看完了①后李然然想着要不这个系列的视频都看完再起床吧,反正才两分多钟的混剪…

于是打开【华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②】心中默默祈祷着希望评论区不要再吵架了。

(画面中展示着大唐的盛世繁华,长安城来往人群摩肩擦踵。)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直到公元763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自尽,“安史之乱”才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的统治范围寰宇四海管辖民族众多,给予了少数民族相对平等的地位,除了宰相其他朝中官职以及国防军政要职均向少数民族人开放。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掌握贸易主动权,使华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流往西域、欧洲,换来金银珠宝葡萄酒等经济作物,长安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

行走在长安城的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波斯人,高句丽人,阿拉伯人,日本人,罗马人有数十万人,他们在长安或从商或做官。胡人彪悍,开放,洒脱有活力的特点也在当时的大唐所表现。

安史之乱爆发前一年由朝堂控制的纳税户大约有共5292万人加上隐户、佃农、奴隶、士兵、僧道等不统计人群,史学家猜测全国人口应该有8000万人。安史之乱五年后这个数字锐减到1700万人,这场战争使唐王朝元气大伤。据粗略统计这场历时七年多的变乱中约有3000万人流离失所,死于战乱或饥荒。

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至河北南下,一路攻占洛阳再下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出逃。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深重的震荡,无人幸免,昔日繁花似锦的大唐已是哀鸿遍野,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风流云散,再难中兴。】

<不多说了,路过进来先骂一句李隆基再说……>

<安史之乱的影响非常大,安史之乱后社会上再也没有唐初胡汉包容和谐的气氛,皇帝和节度使相互不信任相互猜忌,经过五代十国武人政权的跋扈,这也导致了宋朝和明朝中后期采取以文抑武的政策,文官系统统驭军队。>

<严格来说,唐王朝在武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再往前的话高宗晚期就已经弊政初显了。玄宗前期的盛世,只能算是唐帝国的一次中兴。安史之乱是将唐代前期百余年的弊端爆发出来了,就是玄宗晚年的骚操作太多了,自己又喜欢微操让本来只是一场犹如汉代的“七国之乱”最终演变成泱泱大唐由盛转衰的不可逆局面。>

<怎么还有人洗李隆基啊,他就应该早死二十年!>

<这个时候唐王朝还年轻正在向上,感觉安史之乱更多是决策失误和执行力不行。>

<安史之乱中有很多朝堂失意人,唐朝虽然实行了科举,但是依然被世家门阀掌控,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出头日,只有去各个边镇手下效力…所以安史之乱不好打,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里面也有很多能打的人>

<都说李隆基开创的是盛世,可杜甫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盛世都是这样,那么在战乱时真正的底层的老百姓又该怎么办呢?>

<古往今来,真正的草根真正的底层只有一个朱八八,不过他在当皇帝后也沦为新的统治阶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玄:前明后暗>

<李隆基这一生啊,前半生超神后半生超鬼>

<简单来讲就是安史之乱后由开放变得保守。>

<李隆基要对安史之乱负绝对责任>

<安史之乱直接把盛唐干到中晚期了>

<把唐玄宗换成唐太宗哪儿有这些事儿>

<不说换李世民来了,就是将年轻版的李隆基丢那里也不会是最后那个结果…>

<唉,算了,李隆基就是该早死,早死后还可以是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一个档次的,结果一个安史之乱就把自己搞得人人唾弃。也不怪不论是喜欢李隆基的还是讨厌他的,都希望他早死二十年。>

<来谈谈安史之乱后的影响吧,直接让中晚期的唐不配拥有姓名…>

<现在一提到唐想到的是盛唐,天俾万国,昭昭有唐!>

<安史之乱感觉很一般啊,因为有很多文人诗人在记在写,就搞得好像影响很大一样…>

<个人觉得安史之乱确实影响很大,但也不能说是至暗时刻吧,五胡乱华、蒙古入侵、满清入关哪儿不不至暗了?>

<相比起安史之乱,感觉还是五胡乱华对整个中华影响巨大。>

…… 欸?该不会是每讲一个,这个视频底下就会吵吧。这个评论区已经从分析安史之乱影响歪到了了争论安史之乱根本不算至暗时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