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千方百计67(1 / 2)

“祝家有女初长成,貌若仙姝,温文尔雅心如水,知书达理品如兰。

特赐花叶游环花篮翡翠步摇一支,铜钱纹珐琅花丝手镯一对。

缂丝绫绢扇一对,宋锦,雪缎各两匹,望尔珍视此恩,勿忘初心,咸宜遵奉。钦此!”

祝卿安恭敬地接过懿旨和赏赐,在回家的马车上,柳氏就和她说起宫里贵人赏赐东西的各种隐含意义。

基本上头回进宫是给贵人请安的人都会得到赏赐,赏赐的丰厚程度就看这个人的父族或者夫家是否在朝中得势。

如果这个人头回去请安,出宫的时没有得到赏赐,那么通常只有两种情况,第一这个人遭到厌弃,这个人或者是她身后的家族很可能出事,后宫里的人不想沾染是非,所以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赏赐。

第二,就是如今这种,宫里正儿八经下了旨意赏赐,这赏的可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东西,还是间接像世人表明,这户人家宫里罩着了,你们要欺负人家,可要掂量掂量!

因为圣旨懿旨这个东西,首先第一点,就得皇帝皇后点头,内阁才会起草圣旨和懿旨然后发出。

所以说皇后的懿旨珍贵的不是那些表层的东西,而是这次懿旨后面代表的意义。

从现在开始,祝家在京城里不用担心在遇到今天类似淑妃的事情,她们可以安安生生在京城生活下去 。

柳氏用厚厚的荷包送走了传旨的内侍,就让下人闭门谢客,一是接下来祝家要守制三年,二是要避过接下来皇帝清算世家拖欠国库欠银的风波。

有些人一旦到山穷水尽,没有后路的时候,哪里会狗急跳墙,拉上一两个人给自己陪葬,而祝家做为皇帝竖起来的靶子,要是被盯上,可就是防不胜防了。

毕竟只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柳氏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发生,决定接下来的三年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平常的人情来往,也不用急在这一时,等风波过去,再走动起来也不晚,现在嘛,谁不知道祝家热孝在身,正是要避讳的时候,没人会挑这个理。

祝卿安褪下身上厚重的县主礼服,换上素色的家常齐胸襦裙,和柳氏先吃饭,两人才说起今天淑妃那不同寻常的执着。

镇南伯府的爷们就算名声烂大街,只要有淑妃有三公主在,就不愁娶不到门当户对的妻子,为什么淑妃却非要算计祝卿安呢?

就在母女两个讨论的时候,柳氏一出宫就派出去打听郑南伯府的老仆也回来了。

对于郑南伯府,那些专门走街串巷的挑夫,马夫知道的还不少,尤其是关于那位烂名声的爷们扬名之后,大家对郑南伯府充满窥探欲,所以郑南伯府的不少事,外人是知之甚详。

郑南伯府在淑妃进宫之前,其实爵位就已经快要到头,在淑妃生下三公主之后,这爵位才得以保留。

郑南伯府的子弟倒也不是不思进取之辈,反而一个个想着怎么壮大家族。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郑南伯府的祖宗风水不好,还是那点子灵气全都集中在淑妃身上,总之,郑南伯府的子弟读书不成,练武更不成,个个都是平庸之辈。

淑妃倒是有心想让郑南伯府的爷们进入朝堂,手里有权有势的,才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根本。

但无奈皇帝不是耳根子软,好商量的人,郑南伯府的爷们靠着淑妃只得了几个闲职,闲的不能再闲,挂名的那一种,有权利的职位,他们是一点都摸不上手。

后来郑南伯爷入股商贾出海做生意,结果别人都赚钱了,只有郑南伯入股的商队出事,郑南伯赔的分文不剩。

郑南伯爷觉得自己是一时运气不佳,想着赔本的买卖输了那么多钱,实在是不甘心,于是又入股的商贾,而且还是一气入股了三家,结果三家不出意外的全部都给赔本了。

郑南伯爷想要通过商贾赚钱的事,就被一家子的爷们给紧急叫停了。

再让郑南伯爷这么折腾下去,家里就要赔光了。

于是就有另外的爷们提出,要不就买地呗,做大地主也不错啊,一年的收成虽然比不得做生意的利润高,但是稳妥呀! 而且一年一年的还可以传承子孙,郑南伯爷觉得有理,于是就拿出不少钱去买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