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37(1 / 2)

“易安,易安,易安!”突然,易安的脑中又想起了那道声音,他的脑子也开始疼痛,莫名涌现出了好多好多奇怪的记忆。

在即将到达古滇的那一刻,易安不禁疼得跪倒在地,他用手按着太阳穴,似乎又要发作一阵剧痛。他试图回想起那些模糊的记忆,然而每一次回忆伴随着的都只是深深的头痛,而不是任何清晰的画面。这种头痛,仿佛是大脑突然遭遇了一场风暴,让他胸口发闷,眼前尽是朦胧。

易安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双眼,试图让自己快些镇定下来。他隐约感觉那些记忆对自己很是重要,但每当他试图去揭开那层尘封的面纱时,头痛就会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这些记忆,是他心中一直存在的隐痛,但又隐藏在深深的内心深处,躲避着他的思维。

他也不能确定这些记忆是不是自己,也不知道那道声音到底来自何人,但他清楚,无论怎样,都得弄清楚些。

易安感到自己仿佛被困在了一个迷宫中,无法找到出口。他一次次地试图努力去抓住那些零零散散的记忆碎片,然而那些碎片又好似沙漠中的流沙,任凭他如何努力,也无法将其凝聚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每一次努力,都只会让他的头痛愈发剧烈。

这种头痛,让他倍感无助和茫然。他试图抵抗这种没来由的疼痛,但终究没有缓解之法。

那些记忆,也许真的是是他的一部分吧,只是如今却更像是一座封闭的城堡,让他都无法靠近,无法窥探了。

“夫君,夫君?”在他倍感无助时,一道声音驱散了眼前的黑暗,让他重新见到了光明。“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你刚刚突然会跪倒在地?”

“月儿放心,为夫没事,刚刚只是突然有些头痛罢了。”见曦月担忧,他赶忙回应道。他知道,那些记忆终将会被揭开,痛苦也会逐渐消散。只是在此刻,他并不打算告诉别人,因为告诉了也只会让他们为自己操心罢了。他而只需要静静地等待,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到时候一切便会水落石出。

曦月闻言,心中虽然仍有顾虑,但还是选择了相信易安,他不愿意说的她也不会多问,她相信他!

这一个小插曲并未耽误大家的行程,几人依旧在赶着路,当他们赶到时,神界已是临近黑夜,而凡尘却才天明。

易安和曦月依稀记得,那年初冬来临时,大雪纷飞,覆盖了整个王城。雪花洁白如绢,落在殿宇、树梢和石阶上,整个皇城宛如一幅银装素裹的画卷。宫廷内外的官员和侍从们都穿着厚重的衣裳,忙碌地在雪地中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同样的,在这样的雪季里,也有人饱受着寒冷之苦,但也难掩他们内心的期盼。他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雪融化后,大地重新变得绿草如茵,百花争艳。即便漫长的冬季让他们感到疲惫,但他们仍然怀着希望和期待,等待着春光明媚的那一天。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寒冬的雪越下越久,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感到沮丧和无奈。他们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春天早日到来,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然而,大自然的力量是无法被人们所左右的,雪依然在不停地下着,将一切装点成银白色的世界。

他们至今依旧记得,那年冬天死了很多人,也正因如此,二人才会各自去寻找救国救民之法。

“月儿,你还记得那年雪灾吗?”

“我当然记得了,只是我还是希望以后都不会再发生那种场景了。”

那年冬天,无情的严寒席卷着大地,整条大街上到处都充斥着一种可怕的死寂。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仿佛要将大街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凝固在极寒之中。不少穷人穿着破旧的衣衫,蜷缩在街边的阴影里,艰难地维持着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

贫苦的穷人们无处可去,他们大多无家可归,只能无奈地呆在大街上,受尽风霜的摧残。他们脸色苍白,形容憔悴,每一个人的眼神中都透露着绝望和无助。

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已经倒在了地上,冻得身体僵硬,再也无法爬起来。他们眼中的神色也只剩下一种无尽的失落和哀伤,仿佛在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不少可怜的孩子更是受到了严寒的折磨,在这样的天气里,他们的身体已经完全无法承受。一部分孩子还多少能够裹着一点儿破烂的衣物,另外一些却只能光着身子,不少没有衣服穿的孩子都冻死了,人们就这般,弯着腰弓着背,挣扎着在冰冷的地面上行走,但却依旧很难前行,仿佛被大地的寒冷所束缚。他们的呼吸逐渐变得困难,脸上也被寒风凝固成一片苍白,但却没有人能够伸出援手,也不知到底是不能还是不愿。

那时整条大街上都充斥着死亡的气息,饥寒交迫的人们渐渐失去了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一些人呆滞地闭上了双眼,从此再也没有了任何声息。阳光透过残破的树枝照耀在他们冰冷的身体上,一片死寂笼罩着整个大街。

在这无情的寒冷中,无数人们被冻死、饿死,他们成为了这座城市冬日中最悲惨的牺牲品。当时寒冷的气候让人们的生活异常艰难,特别是当时的古滇正处于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连年征战导致粮食供应短缺,人们挨饥受寒,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在古滇某个破败的村庄里,人们苦苦挣扎在饥饿和寒冷之中。突如其来的严寒让他们无处躲避,每一顿饭都成了奢侈。孩子们的肚子鼓鼓的,里面却只能塞满一些草根树皮,哭闹的声音此起彼伏,让父母们心痛不已。

在某个雪花纷飞的夜晚,村中又传来了一声声凄厉的哭声。一对年轻夫妇被迫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易子而食。他们的孩子因为长期的饥饿已经虚弱得无法站起身来,眼神中透露出无助和绝望。

在孩子哭闹的声音中,夫妻俩最终还是被生活的无奈所打败,毅然决定将孩子当作食物,让自己能维持生存。他们用尽最后的力气将孩子宰杀,将血肉煮熟,再分食给每个家庭成员。烧着孩子的鲜血,那骇人的血腥味在整个木屋中弥漫开来,犹如地狱般的场面让人无法忍受。

在饥饿与死亡的危险下,这并不是唯一一次,无数的村子都陷入了易子而食的恶性循环。人们却也不得不面对这种骇人的行为,为了生存而做出无法想象的牺牲。每一次易子而食,都带来深深的绝望和无助,让人们的灵魂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在那个充斥着饥饿和凄惨的冬天里,无数的孩子死在了父母手中,那年月,整个古滇都好似炼狱般,哀鸿遍野,流民成群,不少人都在那年寒冬永远睡去,曦月和易安永远也不会忘记,忘记那个只有靠吃人才能生存的恐怖岁月。

在无数的鲜血中,春天终于悄然而至。一个清晨,殿外的太阳升起,光芒万道,照亮了整个王城。初升的阳光洒在洁白的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温暖与希望。树梢上的雪花也开始融化,淅沥作响,大地上的积雪一点点消融,露出了青翠的绿草和嫩芽。

春天的到来,多少还是为几近绝望的人们带来了一些生机和慰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仿佛那个冬天从未出现,只有那后山的白骨堆还回荡着孩子们绝望无助的哭声。

那年温孤蕊霞的母亲病重在床,身体日渐衰弱。连年征战已经让她疲惫不堪,古滇百姓的惨状更令她悲痛不已,她在死前还拉着温孤宁的手,一遍遍地嘱托着爱人。

她牵挂着女儿,操心着国家,担忧着百姓,她到死都没能闭上自己的双眼,因为她始终放心不下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在期待着春天,期待着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可她到死也终究没能见到。 自那之后,温孤宁也再未立后,这个曾经的温柔帝王爷逐渐开始变得狠辣孤僻,在皇后走后不久,温孤宁便亲率大军统一了人族,后来为了国家日夜操劳,熬坏了身体,死在皇后曾住过的宫中,带着笑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