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省城传来喜讯21(2 / 2)

刘老师激动地说:“烧瓦塔、吊花灯,那可是咱们鹭河有名的文化啊,尤其是吊花灯,鹭河已经很多年没有吊灯笼了,这次要是可以吊花灯,大家肯定很期待,城里的人说不定都会慕名来看灯呢,到时候鹭河在全市可要出名了。”

杨书记说:“我也是这么想,清梅,你可要请市电视台来好好宣传宣传咱们鹭河哟。”

清梅说:“书记,我现在就打电话安排落实。”

杨书记说:“好,好,现在的年轻干部执行力就是强啊。”

清梅挂了电话说:“杨书记,我向台领导汇报了,领导说不仅会派记者来报道,还要派团队来支持咱们的活动呢,台长有空也会来出席活动,给咱鹭河加油鼓劲。”

杨书记说:“那真是太好了。台长要是会来,我请县委副书记、县长也来出席活动,陪陪你们台长。”

清梅说:“书记,对了,我有位同学也是咱鹭河人,现在可是知名作家了,他去年以咱们鹭河为原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叫《丰收年》,鹭河男女老少看了都说把我们鹭河人的生活画卷描绘出来了,把鹭河的风土人情写得很精彩,我觉得《丰收年》和丰收节很搭配,可以把他请回来。”

刘老师抢着说:“你们说的是满堂吧,他就是满红的哥哥啊。把我们鹭河走出去的作家请回来,一起稻花香里说丰年,那该多好啊。说不定满堂又要为咱鹭河写一部长篇小说呢,如果写我建议他就写写黄元米果的故事。”

杨书记说:“满红,你怎么都没有提起过你哥满堂啊,这个工作就交给你了,一定要把满堂和《丰收年》请回来。还有谢委员、刘书记,你们也邀请下满堂作家,这样显得重视。”

曾书记带着大家走到一块空地说:“书记,您看这块地很开阔,我想着在这里搞烧瓦塔庆祝活动。我之前看县志说鹭河中秋节有烧子母塔的传统,只是这个习俗一度失传,至今我都未曾见过。”

杨书记问:“什么叫子母塔?”

曾书记说:“书记,鹭河人中秋节每家每户烧的瓦塔叫平民塔,塔的大小和高度没有统一,人多就把瓦塔建大一些,人少就建小一些,平民塔最高也不过四米。而子母塔就不同,子母塔指的是一座母塔和四座子塔组成的塔群,母塔高度为5.8米,周围的四座子塔高4.6米。瓦塔用砖头垒起‘灶台型的地基’,在上面一层层盖上瓦片,子母塔盖好后还要在母塔上贴上‘五谷丰登’的红纸,烧瓦塔的时候,用迎客松的枝叶引火,火势乘风而上,五谷丰登的红纸点燃烧着,化作灰落入塔中代表着鹭河人对丰收的美好向往。待瓦塔烧得通红,再往上面喷撒些硫磺,火焰沿塔而出,子母塔同时烧塔,同时喷撒硫磺,瓦塔五颜六色,火焰冲天,蔚为壮观。这时候烧瓦塔的人不停地撬动瓦塔里的火焰,发出“嘿呦”“嘿呦”的声音,火苗火星直冲云霄,将活动推向高潮。不过母塔烧到一定程度后,顶端的瓦片会烧得落地掉入塔中,寓意着落地生根。子母塔又叫恒运塔、丰收塔,其中,在丰收塔的称呼中,丰收不仅意味着期盼农作物丰收,还寓意家里添了新丁,孩子学业有成,长辈健康长寿,这些好事都叫做丰收。”

杨书记说:“咱们鹭河的烧瓦塔习俗果然名不虚传啊,到时候烧子母塔你可得喊我来看看。”

曾书记说:“杨书记,我想着请你点第一把火呢,寓意书记带领我们点燃丰收之火,幸福生活之火,未来希望之火。”

杨书记说:“你这样一说,我不点火都不行啊。咱们鹭河烧瓦塔有什么典故之类的吗?”

曾书记说:“有的,相传南宋时期这个地方发生叛乱,朝廷派了一位将军前来平定叛乱,在成功平定叛后,就烧瓦塔庆祝当时的胜利,后来就有了烧瓦塔的习俗。”

杨书记说:“原来如此,那花灯打算挂哪里呢?”

曾书记说:“我建议整个米果小镇和黄元米果文化广场都挂上,应该用不了多少钱,现在安排鹭河的花灯文化传承人制作花灯还来得及。”

杨书记说:“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满红说:“书记,我觉得还可以搞一个新时代鹭河农民丰收成果的展示?”

杨书记问:“你说说看?”

满红说:“书记,可以搞一个农民、农产品、农机的入场仪式,逐一请出种粮大户、新时代新农民,让鹭河人感觉到当农民的荣耀。”

谢委员也说:“书记,这个主意好啊,我们正好可以表彰一批种粮大户,优秀农机能手,以及对鹭河乡村发展有贡献的新农人,到时候受表彰的人就抱着金黄的稻穗、捧着花生、玉米、挑着粮食,开着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进场,这样的话,既可以对我们鹭河的农业生产做一个全面展示,又很具观赏性,带动更多村民参加机械化耕种队伍,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杨书记好:“很好啊,这次的现场办公会开得效率很高,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等会回了乡镇再拿一个详细的方案出来,还要把安保、停车、用餐、服务等内容加进去,活动要尽善尽美,给大家呈现一个有文化有朝气有活力的鹭河。活动方案还要上党委会,党委会通过了,班子成员没意见了,就赶紧抓落实。”

宣传委员说:“书记,我回去就写好方案,做好上会准备。”

散会后,杨书记回了镇里,把其他不重要的事情都推掉了,一心一意带领乡镇干部筹办丰收节,召集丰收节领导小组再讨论细化活动方案。曾书记回了村里着手落实活动细节,只等活动方案一出就可以执行了。满红要赶在丰收节前再制作一批黄元米果,准备到时候在丰收节展示销售。满红给哥哥打了电话,说鹭河要举办农民丰收节,杨书记叫他带着作品《丰收年》回来参加,满堂欣然答应了。

距离丰收节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大伙都忙碌了起来,能否办好丰收节,无论对鹭河还是米果小镇都是一个挑战和考验。对于满红来说,这也是他回乡创业的一个大好时机,他能参与丰收节的筹办,说明镇党委政府关心扶持回乡创业青年,这让他对往后的创业路更加有信心。忙完手头的事情,他想起了在外务工的未婚妻小雨,他给小雨发了信息分享了丰收节的喜悦。小雨只是简单地回了几个字说:“在上班,忙。”满红理解小雨,毕竟小雨在制衣厂做衣服,制衣厂计件发工资,做得多收入多,做得少工资低。在工厂的小雨俨然成了制衣机器的附庸,哪里还有自己的时间和情感呢?满红想着等他的事业走上了正规,就把小雨叫回来,在鹭河办酒结婚,一起留在鹭河发展。

满红这一天又是修车又是跟着书记跑,实在有些困,不知不觉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农民丰收节上发言,杨书记要他上台说说回乡创业的经历和感想,他明明想好了怎么说,可是到了台上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的手心直冒汗,额头的汗水如珠,台下的观众都为他感到着急,有些好事者在台下大声喊着:“下来吧,下来吧。你自己都养不活,还回乡创业,快回去打工吧。”满红被尴尬地赶下了舞台,走下舞台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得像乌龟一样四脚朝天,好事者拍着大腿,指着满红哈哈大笑说:“快来看啊,这就是回乡创业的人,说白了就是吃不了打工的苦,回来好吃懒做了,创啥业啊。”说完,许多人过来围观,满红就如动物园里的动物,被人指点着观赏着。就在这时,有人喊了一声:“满红,你夫娘回来了。。。”满红一个跳跃从床上爬了起来被惊醒了,原来是一场梦,真是虚惊一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