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4)21(1 / 2)

一路沿着大道而行,中午时分便见着了“城门”,三两士卒守在木栅栏前,挨个查验公凭。其后不时有船靠岸离岸,此处与其说是港口,不若说是渔村。

李全将去蜀地的公凭递出,士卒接过看了一眼便交还放行。

在港内随意逛了逛,找到了去绿江渡的船,买票上了甲板,候着船家解绳出发。

江上比陆地上凉快一些,风吹过时,总能带走身上的燥热,让人清醒一些。只是这凉风并不是时刻都有,吹上一会儿后又歇一会儿,倒是那阳光虽不炽热,但却一直照射着万物,短时间只会觉着温暖,可若是晒久了,多是免不得汗流浃背。

李全见船东久久不曾开船,便候于阴凉处,这样也可舒服一些。

如此这般,从早上等到了下午,中途顺带去船边开闸卸洪了一趟,船上除却船员才来了五个人,加之乘客又催促地紧,船东只好解绳扬帆,开船向那绿江渡而去。

自幼在江南长大的李全显然不会对船感到陌生,对初次上船的人显得有些摇晃的甲板,在他眼前就如那平地一般。青山连绵向南去,孤燕一行自北还。流水淙淙逝东尽,斜阳一道复西落。

晚风正急,顺流而下,船速比预期地快了很多。江面上不时有鱼跃起,空中的飞鸟也向着两岸的林中而去。此情此景,江风迎面,少了几分忧愁多了几分闲适。

宽阔的江面上,几艘客船零散地分布,远远地看去,只有那米粒一般大小,不像是乘风破浪的船倒像是无定的孤舟。不知自己这艘船在岸上的人看来,是否也与那孤舟无异呢?

船上吃过晚饭,稻米伴着鱼肉,谈不上好吃,鱼刺太多,难以下咽。

夜晚,清冷的月光照在江面,李全独自抱着剑坐在船舷处。

如今算来,距离自己离家已经过去了快五个月。也不知道自己的那封信寄到了没有,父母有没有给自己寄银钱过来?江南此时应该也收了稻,不知今年的晚稻收成几何?

坐到人乏了才回到船舱中睡觉,一夜无事。

清晨醒来,走出舱门,水面的宽度明显比昨日窄了许多,船已是自江入河。问了船工,大概今天傍晚就能抵达。

无事便在甲板上坐着,吹风赏景岂不乐哉,至于那辟易剑谱,自己几个月前便已将其融会贯通,若是想再上一层,已经不是光靠看书和苦练所能达到的了。

问那船工借了根钓竿,也不撒饵,随意将那鱼钩甩了出去,任其漂流,权当是打发时间。

时间就这般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过去,李全这一坐便到了中午。

今天依旧是那般的饭菜,不过今日这鱼肉中多放了些盐,口感上好了许多。

饭后继续执起鱼竿垂钓,等待着船的靠岸。

随船而动的鱼钩带起点点浪花,周围的江面上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它们似乎将鱼钩当作了同类,在周围玩耍。船过时带起的波浪向着两旁散开,在中途撞上了拍岸而返的前浪,溅起水花,又归于平静,周而复始,亘古不变。

下午时分见着了渡口,将鱼竿还回,下了船。

在船上待久了,下船时走路总不免有些摇晃,不过多适应一会就会好上很多。从怀中掏出地图翻看起来,对了对周围的地形,发现这赤鱼寨的位置只是粗略地标在了两座山的间隔处。至于具体位置,实在是难以通过地图上的距离确定。

就拿这青坡寨和黑雨寨来说,二者在地图上与黑风寨的距离是差不多的,但实际走下来时,后者至少比前者多了一倍的路程。

不过总归这赤鱼寨应该在这绿江渡附近,沿着大道慢慢找便是了,总该能找到的吧。

如此这般走到了傍晚,也没见到山贼的身影。幸好刚才出渡口前买了些干粮揣上,不至于今天的晚饭没有了着落。

用过晚饭,用木棍清了清周围的虫蛇,看了看天上漂浮着的几朵白云,李全爬上树去,准备今天便在这树上睡上一晚。可这树干靠上去总归还是有些坚硬和粗糙,不若床那般柔软。在周围找了些嫩叶软枝交替着铺在树干上,再躺下去的时候就和床没有太多区别了。

一夜无事,清晨林中的鸟叫声把李全从梦中叫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