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天下皆知(上)440(1 / 2)

正月十六,江西南昌西路军帅府上,主帅朱轩正和幕僚沈中益、吴惟瑶对坐在会客室内,吴惟瑶此时正在看一封信,朱轩和沈益中沉默着思考着什么。

西路军和定边军齐名,朝廷的兵额大体上有八万人,实际上有多少恐怕只有朱轩等人清楚。除了主帅朱轩外,还有两个副帅,一个是张宁,来自福建邵武。一个是周正康,来自江宁。

西路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吴朝,防线从北自南,主要驻扎地分别是安徽六安、安庆,江西九江、宜春、吉安、赣州,福建的龙岩。八万人分布在这么长一条防线上,兵力分布可想而知。其中的重头是在江西,名义上集结了西路军的五万部队,此外安徽两万,福建一万。

和越朝相对应的,吴朝那边叫东路军,驻扎地基本上和西路军呈对峙状态。但实际上两朝相互间很有默契,驻扎的军队都是各自朝廷最为孱弱的军队。而且从一开始元朝的干涉,两路边军从未真正打过仗,到后来完全处于“和平对峙”状态,而且不禁商贸人员往来。

西路军本来就先天不足,加上几十年来无所事事,败坏程度比定边军有过之无不及。当然,像朱轩等人自己看来,倒不认为西路军怎么不好,只是感叹所处的位置不好。

西路军主帅毕竟不像孙思源一样有率兵抵抗元朝的功绩,更没有孙思源的本事,所以几十年来换了四任主帅。朱轩是朝廷南迁后的第五任西路军主帅,他是从西路军升迁上来的。一开始的时候还算听话,可等他在西路军站稳脚跟,把主要将领换上自己的心腹后,就开始跟孙思源有样学样,认为自己是手握强军的重将,明目张胆的拥兵自重,已经五年没有上朝了。

孙思源尚且每年要上朝一次,朱轩却敢五年不上朝觐见皇帝,而且朝廷还拿他没办法。一旦朝廷有撤换他的意思,貌似西路军都会和吴朝那边产生点冲突。一旦朝廷想通过控制钱粮物资来制约他,西路军却总是要闹出点兵变什么的。一旦朝廷想通过调动军队和手下将领,江淮党总是会暗中给予阻拦,西路军上下更是阳奉阴违。这么多年来,也就童益民一人成功,而且去的还是泉州,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西路军的地盘。

但是,除了不去江宁,朱轩也不干什么出格的事情,朝廷的其他政令、军令总是能够老老实实完成。

因此,朱轩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团体”的主要人物之一,或者说是带头人之一。这个利益团体应该包括西路军主要将领和江淮党大多数人,或许东南党部分人也是其中之一。

皇帝当初曾经想过拉拢江淮党制衡东南党,形成三足鼎立的平衡政局,最终不了了之,或许跟朱轩等西路军将领有关。

童益民担任泉州防御使多年,不仅自己腰包肥了起来,同样没有忘记自己的老上司朱轩,时不时的送上孝敬。朱轩也通过朝中的关系,一直帮助童益民坐稳泉州防御使的位置。

吴惟瑶看过信件后,摇摇头,道:“真乃奇人也,道理看似简单,可从未有人看出来。此人不是治世能臣、乱世枭雄,必是文坛至尊、当世圣人。”

沈中益嗤笑一声,道:“吴老,你过于高看苏圣平了吧!”

吴惟瑶摇摇头,道:“中益,这几年童益民传回来的消息你也都看过。我们都是在军中,你说就凭朝廷每年给的五万两银子,就养得起三千海军?连买船都不够!还有那民团,以前还认为至多三四千人,如今看来应该远不止这个数,否则苏圣平如何敢写这样大逆不道的文章。也不用多算,就以六千人为数。益民信中说过,崇武每年能给的税赋也就一万多两银子。那其他的一切都是苏圣平自己负责的,军饷、军需、犒赏哪一样缺的了?就算泉州海商再富裕,再怎么支持他,也不可能就这样养着这么多人吧!”沈中益只是不满意吴惟瑶把苏圣平说的那么高,能作为朱轩的幕僚,自然是不笨的,当然晓得养军的不容易。

朱轩插话道:“那你说苏圣平养兵的钱财哪里来的?军需、军械又从哪里来的?”

吴惟瑶呵呵笑道:“老夫估计养兵的钱财大多是来自和海商一起做生意。这些年泉州那边生产的东西都十分畅销,恐怕和苏圣平有很大关系,这应该也是他能获得泉州海商支持的主要原因。至于军械,还不是从各级防御使衙门卖出去的,甚至我们西路军和定边军恐怕也卖了不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