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遭遇天灾141(1 / 2)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一直饱受风灾的困扰,这是地理位置带来的,谁也无法改变。八月初八开始,崇武的地界上就已经开始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没想到相对于初十,初八的风雨只能算和风细雨。

没有卫星云图,没有天气预报。苏圣平估计这次的台风很有可能是正面在崇武登陆了,哪怕不是也不会离得太远。人类在这样的天灾面前完全是无能为力的,他也只能躲在房内,祈求风雨快点小下来,好准备着手救灾。躲在县衙里,只能做着计划,到时把能用的所有办法和人手都用起来。

八月十二,风雨终于小了下来。苏圣平就按照这几天制定的计划,指挥县衙抢险救灾,民团也停止训练,所有队员以连为单位派往各地,县城由直属连加上县衙的官吏捕快负责,争取能够尽力救出受灾的更多民众。就连他自己都亲身上阵,只留下侯望楼和张文昌在县衙负责调派各种有限的物资和人手。

思训人员一直跟着救援队,一边帮助救援受灾的民众,一边宣传天灾无情人有情,相信官府会救助所有民众。县城里还好,除了房屋损毁较多,只死了五个人,苏圣平担心的是乡下。

乡村的房屋建筑相对比较简陋,损毁一定相当厉害,只能期望别死太多人。不过,苏圣平的担心有点多余了。他是站在地方主官的角度考虑问题,完全忘了自己已经生活在这一片地方十年之久,遇到台风天气心中也不会惊慌,更不用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民众了。

事实果然如此,经过七天的救援,所有人回来后一汇总,死人并不多。反倒是风力太大,房屋、道路损毁比较多,田地上的庄稼受损严重,可以说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没了那些粮食,之后怎么办,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

崇武毕竟只是一个县,没有办法靠自己独立应对这次灾难,何况不久前还遭受了海盗的袭扰,只能向上求援。但是看这风灾的架势,想必整个泉州府都好不到哪去,知府衙门那边能够支援多少、省里和朝廷又能支援多少,苏圣平不敢抱太大希望。

靠他自己的财力不是不可以救助,但是这种全县范围内的救助不像花在民团上具有隐蔽性,搞不好就会被人参一本,说他在收买人心。

崇武县衙即将揭不开锅的时候,他急匆匆赶往府城,果然如苏圣平所料,面见陆勇和罗炳南后,得到的答复是泉州全府受灾,如今粮价已经急速上涨,府衙这边已经急报江宁了,具体的能够得到多少救灾银,现在还不好说,只能等着朝廷决定。不过好歹算是支持了崇武县三千两银子救急。

在这种大灾面前,三千两银子很快就花光了。八月底,江宁的命令也下达了,泉州府收税后,允许留下十万两用于救灾。可这十万两府城一分、各个县一分,到崇武身上又只剩下了一万两银子,这还是考虑到崇武受灾最为严重。按照侯望楼他们的估算,就算加上民团这样的免费劳力,缺口仍然有三万两银子,这还是苏圣平打算利用船队到江宁等地购粮的结果。

无奈之下,苏圣平只能想了个招,把目光盯上了泉州那些富商,尽管他自己就是富商之一。办法也简单,就是鼓动他们捐款赈灾。

要说这时候的富人对慈善事业还是比较热衷的,是修桥补路、捐资助学的主力。但是针对这种天灾,他们就没有那么积极了,原因就是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兼并土地。前面说过,风灾导致今年的收成会大幅下降,必然会出现不少农民只能卖田买粮度过灾荒,还有些租种地主田地的农民不得不卖了原本自有的田地补偿需要交给地主的佃租。这对很多富商、地主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这个时候整个富商团体,就会形成一种集体意识,也就没多少人会出面组织赈灾了。官府不仅无法逼迫,甚至有些官府就是富商、大地主的帮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