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给杨廷和出大难题(1 / 2)

袁宗皋这里则趁着车驾在沿途关驿歇息时,就去了附近寺院借粮米药材。

因为袁宗皋本身就是当地大乡宦,再加上他又即将成为帝师,还话里话外带着威胁的缘故,所以寺院地主们倒是没有拒绝借粮借药材,还主动改借为捐,而且合计共捐了一万石粮米和大量药材,并由住持亲自带俗家弟子押送而来。

由于这些大和尚们很识趣,朱厚熜也就还是在他们送粮来后见了他们一面,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之事。

和尚们对此自然很高兴,他们现在也没办法不敢答应,于是所图的就只有能在嗣君面前留个好印象。

毕竟嗣君真要做“灭佛”的事,他们只会吃更大的亏。

而若给嗣君留个好印象,没准还能让嗣君更加礼佛,使自己这些僧人的地位提升不少。

当然,他们自然不希望他们捐出粮米,反而让嗣君对他们起贪心。

好在朱厚熜现在给他们的人设形象是不强夺民利的纯良形象,倒也让他们在这方面的担忧之心没那么强烈。

不过,朱厚熜没想到的是,因他沿途济民,结果造成,沿途许多流民选择了跟随在他一起北上,不少都缀在他的车驾队伍后面。

“他们说去附近城郭也无食可谋,只能继续流亡各处,与其去别的地方流亡,不如回来跟着嗣君的车驾流亡。”

“这样,沿途不担心盗匪大虫不说,吃完了粮,闹了瘟疫,还能有嗣君救济,无疑会更放心些,他们也已经认定嗣君是会管他们死活的好皇帝!”

朱厚熜从袁宗皋这里知道这些流民执意跟随车驾北上的缘由后,就点了点头。

他知道,出现这种情况跟眼下大明人口过剩,产业单一,官府和大户吸纳不了那么多人口有关。

尤其是在如今土地兼并加剧,近年来灾害也加剧和公共建设力度不够后,人口过剩的问题也就显得更加严重,无业流民也就更多。

流民们在见到有个愿意管他们死活的皇帝后,自然会把朱厚熜当救命稻草。

为此。

朱厚熜就将梁储等传了来,问:“不少百姓要跟随我们一起进京,诸卿有什么看法?”

梁储和毛澄等来自京里的清流文官们皆沉默不答。

这是因为,他们既不能说皇帝你不能带这些百姓进京,当将这些百姓暴力驱赶走,毕竟一旦带这些百姓进京,就会给朝廷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

要知道,现在朝中执政连十多万军校都觉得养不起,要裁减,哪里会愿意养这些流民。

同样。

他们也不能说应该带着这些百姓进京,大不了进行财政改革,如清理北方庄田,到时候自然就能安顿下来这些百姓,毕竟他们本就是不想改革甚至反对改革还在加紧废除正德改革之政的保守派。

如此一来。

袁宗皋又有了展露自己、建立自己权威声望的机会。

他便在这时果断向朱厚熜拱手说:“以臣愚见,带这些百姓进京问题倒是不大,一则他们大多数是去年受灾贱卖了田地的百姓,所以都靠贱卖田地得了不少粮食,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数是自带粮食的,自然就不需要我们拿出太多粮食赈济;二则眼下我们扈从不少,抽调人员管理护送他们,也能做到,但就是带进京后,怎么安置是个问题。”

袁宗皋说到这里就看了梁储和毛澄等人一眼。

他提出带这些流民进京后怎么按照这些流民的问题,就是替朱厚熜试探这些迎立的清流文官有没有主张改革的。

梁储和毛澄自然也觉察出了这袁宗皋的言外之意。

已经打定主意要退休的梁储自然是装傻充愣,在一边闭目养神。

毛澄倒是没有装傻,而在这时不得不主动开口说:“臣观这一带有不少荒田,臣认为可令地方官府收留这些流民,就地垦荒。”

“大宗伯可能是一直任京官,而不知地方实情,天下各地虽然是有不少荒田,尤其是平坦官道附近,但这些荒田不是没有主,而是皆有主的,只是无人佃种而已。”

袁宗皋这时解释了起来,还直接揭了毛澄的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