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真乃义士(求收藏)23(1 / 2)

兴济城外运河码头,巡察御史陈烓在知县宋清、师爷李未邵等人陪同下,到粮仓检查粮储情况。

尽管地方官府提前做了准备,但还是被陈烓发现很多不寻常的地方,只是引而不发罢了。

陈烓看着略显冷清的码头,似想到什么,指着运河上排成一溜的船只问道:“这些尚未卸货的,都是运粮船吗?”

宋清不知具体情形,茫然无语。

李未邵回禀:“有的是,有的不是。兴济本地陈粮,一般都是通过徽州商贾变卖,推陈入新,本地粮仓从来都是满盈……过几日巡漕御史就会抵达兴济,到时一并开仓检查便可。到时一个粮仓都不会落下。”

此话一出,宋清顿时觉得,自己雇李未邵的银子没白花。

既提醒了陈烓有关本地漕粮储备情况,又间接告知陈烓,检查粮仓并不是你的主要职责,你的任务仅仅是巡视地方,漕粮的事还是应该交给专门的人来负责。

“嗯。”

陈烓似乎也听出这层意味,微微点头,“说起来,徽商素以财势雄厚著称,由他们来负责陈粮买卖,真出现亏空也能及时补上。”

宋清笑道:“怎会有亏空?传言罢了,切勿轻信。”

陈烓打量宋清:“宋知县,本地水仓储粮内情,你又不是当事人,对此很清楚吗?”

“没有,没有。”

宋清赶紧撇清关系,“在下并不知情,运河两岸水仓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在下基本上从不过问。”

“一次都没去巡视过?”陈烓皱眉。

就在宋清不知该如何回答时,李未邵急忙接过话题:“宋知县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巡查仓储情况,次数不低于两次,不过户部派下来巡查的上官更多,宋知县每次出巡,非特殊情况粮仓方面都不允入内。今天是何情形想来上官您也看到了,并不是我们不想,实在是门禁森严呐。”

李未邵这是在暗示金主,你想撇清关系的心情能理解,却不能掉进陈烓的话术陷阱,作为一地父母官,粮仓就在你的地头上,就算这里出现亏空跟你没关系,你也不能说你从没去检查过。

陈烓瞥了李未邵一眼,笑着对宋清道:“你这幕宾倒是能言善辩。”

说完,陈烓不理会宋清略显尴尬的神色,继续往渡口泊船的地方去了。

……

……

渡口排列着的等待卸货的船只有点多,陈烓看了一会儿,将一旁正冲着县衙属官吩咐事情的宋清叫过来。

宋清近前时,李未邵依然跟在其身后。

“陈御史有何指点?”

宋清有些谨慎地问道。

陈烓指了指渡口排成长龙的船只,问道:“平时这里都这么闲吗?为何泊靠这么多船只,却不见有人来装卸?”

宋清只能又看向李未邵。

李未邵冷静作答:“陈御史或有不知,今日城里又来了一批新药,码头上负责搬运的青壮劳力全都去种药了,所以才略显冷清。若换作平时,这会儿怕是忙得热火朝天了。”

“新药?”

陈烓微微蹙眉。

李未邵道:“就是先前跟您提过的,那位张姓生员,他不是为人种药防治痘疮时疫吗?先前城里的药断了,今天才续上。”

陈烓板着脸,冷声问道:“这事还没消停吗?”

李未邵陪着笑脸:“先前城内百姓也多有不信,但说来稀奇,近来兴济之地痘疮发病的人越来越少,且那病患都是事前未曾种过药的,但凡种过药,即便跟患者长期接触,也都未见异样。

“这码头上的苦力,一年四季忙于生计,难免会与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打交道,他人或可在疫情发生时闭门不出,他们却不行,不得不种药预防。”

陈烓听完眉头紧锁。

李未邵指了指渡头零散的人:“世人眼睛都不瞎,若无效的话,怎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再说那位张生员,为人种药事必躬亲,从不避讳市井小民,在城内声望日隆。如此仁义之人,这世道可不多见。”

宋清听到这儿,顿时觉得脸上有光,感慨道:“无论他的药是真是假,但此人的确仁厚忠义,从不避忌病患……让陈御史见笑了。”

李未邵听了,赶紧从背后拉了拉宋清官服,意思是提醒金主,咱这会儿不要想撇清关系,就应该坚定地站在张生员一边,说他的药真的有效。

陈烓道:“如此说来,本官有必要亲身前去验证一番。”

李未邵闻言惊讶地问道:“陈御史也要去种药?那倒大可不必……牙古庙周围闲杂人等众多,最近新出的病患也都送到那儿……这样吧,如今城里有不少地方也在种药,具体负责的人全都跟张秀才学过,随便找个回来给您种上便可。”

一旁的锦衣卫忍不住出言提醒:“大人不可以身犯险。”

陈烓脸色一肃,义正词严:“本官每到一处,无不以体察民生为先……如今城中市井百姓皆听信张生员之能,积极种药,本官岂能袖手?亲自前去验证一番,本官也好将此事向朝廷上报。”

宋清道:“陈御史说得对,地方上有什么事,还是应当查清楚。无论真伪,都要跟朝廷上奏。”

这次李未邵没有反对宋清的言辞。

很显然,只有巡察御史报上去的“政绩”才能记录在案,就算这次兴济地方防治瘟疫有功,话也不能由知县宋清自己说。

陈烓道:“宋知县要与本官一同前去?”

“这个……本官公务繁忙,只怕是……呵呵。”宋清可没陈烓那种担当。

让他去遍地病患的疫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