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清朝祭祖102(1 / 2)

太监把热热的饺子,从飞龙宴盒中端出来,放到一张大吉宝案上,这张宝案的案面上雕有楼阁、人物和大吉葫芦花纹。

宝案边上会摆放皇帝的餐具,象牙三镶金筷、金叉、金勺、擦手布、渣斗。

首领太监把装有六个饺子的一只大碗(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稳稳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然后朗声说道:“请万岁爷进煮饺子。”

民间过年包饺子时,会在其中一个饺子里放上一枚钱币,谁吃到有钱币的饺子,就会讨到好彩头。

皇帝新年吃的饺子里也包有钱币,以预示一年吉利,但这个钱币并不用于实际流通,而是“花钱。”嘉庆时期用的白玉梅花式盒里贮存的便是“花钱。”

那么嘉庆皇帝新年吃的第一顿饺子是什么馅的呢?

据档案记载,清代早期和中期的皇帝严格遵守祖训,除夕必吃素馅饺子,素饺子的馅料以干菜为主,包括长寿菜也叫马齿苋、金针菜、木耳、蘑菇、笋丝、面筋等。

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十三副遗甲起兵时,连年浴血奋战,死者无数,为了表示忏悔,努尔哈赤曾对天起誓,每年除夕包素馅饺子祭奠死者,从此清代宫廷就留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除夕夜吃素馅饺子。”

然而,到了清代晚期,皇帝对祖宗遗训逐渐淡忘,新年第一餐的饺子,也发生的变化,到光绪皇帝时吃饺子改在养心殿,饺子馅也由素馅变成了各种肉馅。

据《清宫膳食档》记载,光绪十一年的公元1885年,正月初一子时开笔仪式后,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饺子,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十二只,第二次进猪肉菠菜馅十二只。

清代帝王承继汉族文化,一餐一饭都体现出对祭祖文化的重视。

实际上,早在除夕吃素饺子的前一天,皇帝就在太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

太庙举行的祭祖仪式名为“大祫礼”,“祫”是合祭祖先的意思。

太庙分前、中、后三殿,平时中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到先帝的牌位,后殿供奉太祖之前的西位元祖的牌位。

祫祭时,把中、后殿的祖先牌位,全部请到前殿一起祭祀。牌位也叫“神主。”在故宫博物馆内可以看到康熙皇帝的神主,乾隆皇帝的神主和雍正皇帝的神主。

祭祀时,皇帝、皇后的神主,被安放在金漆宝座上,犹如生前一样,每位皇帝与自己所有的皇后共用一张供桌。

在古人观念里,祭祖是行孝的方式之一,讲究孝道的清代帝王,于是把祭祖作为新春之际,最重要的一项传统礼仪活动。

皇帝郑重其事地亲自到太庙祭祖,既是对尊长的怀念,也是以孝治天下的表现。

太庙祭祖因为是合祭,仪式非常隆重,皇帝和陪祀官员早在三天之前就开始斋戒了,在斋戒期间,不办公、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饮酒吃肉。

斋戒前,由主管祭祀的机构太常寺,向皇帝进斋戒铜人和斋戒牌,大祀时上书,斋戒三日,其作用在于提醒斋戒之人,保持恭敬之心,不可懈怠。斋戒牌上两边各有满文和汉文的“斋戒”二字。

到了正式祭祖这天,皇帝乘轿出宫前往太庙,文武百官齐聚在午门之外,典礼中,礼部和太常寺官员,向神主献太宰、太羹等祭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