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军事改革16(1 / 2)

恭亲王奕?深思熟虑后,面露悲怆之色,沉声道:“皇兄所言甚是,臣宁死也绝不让祖宗基业毁于一旦。”

看着逐渐被自己pua的奕?,孺子可教啊。

李华引他前往南书房,边走边道:“日后还需仰仗六弟鼎力相助,皇兄感激之至。”

恭亲王奕?沉声道:“皇兄莫忧,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李华沉声道:“六弟,任何时候,你都须将自身性命放在首位。即便有朝一日清朝覆灭,朕也定当死守国门,与社稷同存亡。”

“而六弟你务必活下去,为爱新觉罗氏留存血脉。”

李华一副大义凛然,英勇赴义的样子。

奕?看到皇兄如此神情,终于体会到了皇兄身为皇帝所承受的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皇兄还在为他考虑,宁愿自己赴死,也要让他逃走。

奕?强忍着内心的感动,泪水却仍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哽咽着说道:“皇兄,大清一定会安然无恙的,臣愿意与皇兄同进同退。”

李华看着被自己忽悠得痛哭流涕的奕?,心中暗自想道:“我都要被自己感动哭了,你要是再不哭,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哭吧,勇敢的少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李华把奕?搀扶起来,脸色沉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后不再说话,带着他默默地往南书房走去。

此时,总管太监王承贵悄然趋近,谦卑地说道:“陛下,您是否先去用膳。”

李华答道:“不必了,朕先去南书房议事。”

李华携奕?入南书房,几位重要大臣赶忙叩头,李华示意他们平身,而后落座。

看着眼前被原身提拔上来的“八大顾命。”

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道光帝驸马景寿西人为御前大臣。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右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佑赢为军机大臣。

李华扫视了一圈众人后,开口说道:“众位爱卿,如今外有洋人破关而入,内有贼寇暴乱,京城岌岌可危。你们可有应对之法?”

话音落下,书房里一时沉默。载垣率先站出来,拱手说道:“皇上,如今形势危急,不如迁都避险。”

李华眼神一冷说道:“迁都?这岂是大丈夫所为!难道我们要丢下京城百姓不管吗?”

肃顺紧接着说道:“皇上,微臣认为当下应调集各地兵马入京勤王,同时与洋人谈判,争取时间。”

李华面色阴沉,怒声说道:“尔等所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岂能治本?朕要尔等有何用!”

几位大臣急忙跪下喊道:“臣有罪,臣惶恐......”

李华无奈地思考着,尽管心中有无数个计划,但从目前的局面来看,还是需要先猥琐发育,一步一个脚印来。

如果改革力度过大,不仅会引起大清上下的震荡,还可能引起英、美、法等列强的注意,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华努力回忆着自己穿越前的历史知识,这得益于他从小就是个军事迷,对古代尤其是近代清朝的历史非常熟悉。

战前的清朝是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庞大帝国。清朝拥有八十万编制的军队,其中八旗约2.万、绿营约6.万。去掉那些吃空饷和不堪一战的老弱病残,至少还有3.多万精壮士兵。

关于清军的装备,许多人认为是大刀长矛,这也是并不准确。

清军早在康熙年间就己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两军都大比例使用火枪大炮轰得火光西射。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依然是冷热兵器混用,装备了不少的火器,以鸟铳和抬枪为主,也就是火绳枪。

火绳枪虽然不及英军滑膛枪先进,但射击速度和射程相差并不多,并且清军人多,完全可以依靠人数的优势弥补射击精度上的缺陷。

单兵火器上的差距不算致命,两军武器的差距主要在火炮,这点清军要落后不少,清军的行军火炮机动性、精确度、炮弹威力要全面落后于英军,存在着代差。

至于海军则没法比较,英军的蒸汽军舰不是大清水师的木制战舰所能击败。 清朝拥有八十万大军,为何几千英军就能横行天下?最大的原因还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兵力较为分散,而且士兵素质与英军相比有天壤之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