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1 / 1)

在那个时代,婚配是不看经济条件的,看的是家庭成份。像奶奶家里被认定为成分不好的,孩子们是很难找对象的。姑姑们找的都是老远的外村人,当然,父亲也是找不到的。

母亲的家离父亲的家很远。我还记得当初母亲抱着我回姥姥家时,需要坐上老破的汽车,颠簸近两个小时后,在坐上顺路的拉着稻草或是玉米杆的拖拉机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父亲在和母亲第一次相看后,一个多月没有收到母亲的来信,便病倒了。这成为母亲炫耀一辈子的资本。在母亲去医院看望时,父亲一句“我以为这辈子算是看不到你了”彻底把母亲留在了身边。以至于在后边的日子里,因为谁追谁的这个问题,两人互不相让,而我就在边上看着笑。

后来,我问过母亲多次为什么会找父亲做伴侣?

她说:他身体不好,也做不了重活。

她说:因为父亲是城里人。

她又说:因为父亲没有她活不了。

她又说:因为那个家就缺她这么个主事人。

众多理由,也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可能就是因为母亲和父亲互相都看好了吧。

母亲是一个极其强势的女人,她和奶奶的性格截然相反。

她会把邻居种在我家院墙边的大榆树用盐水全部浇死,因为榆树会阻挡庄稼的光合作用并会吃掉庄稼的养分。她会把邻居占用我家院里堆放的柴堆全都拿来烧火做饭,就因为那块地方是我家的。

她会在年底大队工分大会上报出唯一一个8分的妇女劳力,当大队书记问她“你觉得你够得上8分不?”母亲会死死盯着他说“我够得上”,结果当年整个大队就她一个8分的妇女同志。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父亲身体不好,所以母亲包揽了大部分体力活。家里的水缸永远是满的,柴堆永远是高高的整齐码起。

父亲给母亲的就是一手的好木工,结婚时父亲自己打了床,炕桌,板凳。我印象中,后来我家进了楼房,家里的床也是父亲亲手打的。其实,父亲不是正经的木工,没有证,就自己摸索着一件一件的做出来了。还记得那时候,我跟在他身边玩刨花的情景。

其实,母亲比父亲小6岁,这件事让父亲吹虚了一辈子。特别是父亲上了60岁,经常有人误说母亲是我的姐姐,每每这时父亲脸上的那朵花就开的无比艳丽,而母亲就在旁边笑他。

也是因为母亲比父亲小6岁,父亲总是不放心母亲当家。

但母亲大肚,直到日子的最后,仍旧是父亲在当家。用母亲的话说“他高兴就行,反正你爸也不乱花钱”。用现在的话说,以前穷过,所以穷怕了。

对于父亲来说,银行中的数字让他有无限的安全感。所以直到我参加工作,我和母亲的收入是全部交给父亲保管的。就这样,父亲攒下了两套房子留给了我和母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