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初治四郡37(1 / 2)

也许是士颂的信唬住了刘表,也许是刘表根本没有南下的实力。

即便荆北诸郡远比荆南富裕,但刘表现在三面受敌,他只能认可了士颂的武陵太守。

对于士颂的划江而治荆州,只要士颂明面上认他这个荆州刺史,他也认了。

交州方面,士燮让五万交州军,留在了南海郡。

只是派人送信给士颂,内容和上一封信的内容大体相似,让士颂多用荆南士人,选拔贤士为己所用,安定好四郡,依靠长江天堑,静观中原成败。

士颂看完书信,心中冷笑。

还在静观中原成败?笑话,到时候天下都是曹操的了,我还拿什么争?

我想要的,可是在这乱世建立基业,问九鼎轻重。

提前结束中原内乱,平定塞外,免去五胡乱华的悲剧。

为了这些,自己就绝对不能在荆南坐观中原成败。

对士颂而言,现在最重要的,便是在四郡选拔贤能。

自己领着武陵太守的头衔,又让马玄领了长沙太守,顾微领了桂阳太守,刘度只身留在零陵郡,任零陵太守。

各地,都按士颂的政令开始治理地方。

首先,重商。

既然决定以武陵为自己的治理中心,士颂便将留在清远的酿酒师和工匠,调了一部分到武陵郡治所临沅城,在这里,新修了更大的地下酿酒厂。

同时,为鼓励境内商业发展,他兴修道路桥梁,减免境内的商税,鼓励商人到荆南贸易。

此外,只要是卖酒获得的钱财,除了用于军队的奖励外。其余都作为工钱,发给了百姓。

士颂相信藏富于民的道理,更相信千金散尽,人心齐聚的格言。

零陵百姓确实感念张羡的恩情,但他们也深刻的感受到,到在士颂的治理下,自家变的有钱起来,也认识到了士颂的好处。

相信时间一久,士颂对自己反复的正面宣传之下,百姓自然会更感念自己的恩德。

第二,屯田。

除了大力鼓励商业发展之外,士颂将张家,苏家名下的田产,全部如同桂阳郡那样,一半封赏给了有功将士,另外一半,招募郡内流民,将土地分给他们。

而后,便是施行屯田。所得产出,官民对分,官家出耕牛和农业器具。

至于武陵郡,士颂则是花钱,从武陵境内各个小世族手中,以市价收购了大量的田产。然后将这些地,也分给百姓进行屯田。

还特地设立典农都尉,典农校尉来管理这些民屯。

此外,士颂还特地在临沅城内划出一块地,成立了武陵农学院,招募经验丰富的老农,将他们的经验编辑成书,然后让典农吏带着老农和书籍下乡,一个县一个县的讲解这些经验知识。

而自己作为后世的文科学生,只是粗浅的知道些大棚农业的知识,也都告诉给了这些人,让这些老农想办法改进。

第三,整军。

安定荆南四郡后,士颂很硬气的让士匡带着五千交州军返回了交州,同时还给了他们一笔劳军费。

意思很明白,荆南四郡,是我士颂的,不是交州士家的。

也正是士匡带回去了这个信息,士燮才没有把五万交州军派入荆南。

但地盘越大,兵力的不足就越发的明显。

原来的军队,除开铁甲营和自己亲卫军外。

士颂把清远军三营,还有郭铁的盗匪军,马玄等人的商队护卫军,甚至是血战余生的零陵军,猎户为主的桂阳新军,投降的长沙军,武陵军等,全部合并。

他淘汰老弱伤残,让他们转为地方巡捕,乡长里正。

剩余两万人,正式改编为“定南军”。

定南军以钱振为主将,鲍隆为副将,每五千人为一部,士云、区巅、郭铁、刘贤四人为四部都尉。

另外,在四郡新招募的将士,包括士颂从荆南各郡世家中强行征集而来的兵丁,也有两万余人,成立江南新军,由陈应为主将,进行训练。

两支军队的训练方法,都是士颂亲自定下的。

除了《纪效新书》中记载的练兵之法外,士颂还加入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的队列军训。

定南军都是老兵,原来有等级的,都可以按各自等级领取奖励。

其余降军则统一划为七等军士,还是按照连胜三次升等一级的办法进行捉对斗殴。依旧胜者奖,败者罚。

为的,就是训练将士们的实战能力。

但现在军队人数过多,比斗日益频繁,士颂可没有那么多的清远香供应。

现在得规则改为胜者奖励钱财代替,只有在以百人队或者千人队的比斗中,胜利的一方,才能享受几大坛清远香,也是期望各部将领,能更加重视团队作战的训练。

对于新组建的江南军,所有新兵都被定义为九等军士,也就是最低等级的军士。

他们没有军团协同训练,所有人都只有战斗技巧训练,为的就是每三天一场的实战比试。

按士颂的规定,三个月后,能升到七等军士以上的军士,将重新编组成营,进行其他的协同训练。

而没有达标的新兵,除了要继续留在新兵营内进行实战训练外,还要进行军屯的劳动。

军屯的收获,可是军队所有,这些军屯兵是一根穗都分不到的。

为了激励军士,规定若是所负责的区域产出不足,则负责这片军屯区域的新兵,就会沦为军奴三年。三年后才能再次加入新兵营,接受训练。

同样的,为了奖励军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更是模仿商鞅变法后对秦军的改革,除了在军队中加入士兵的等级划分外,加入了勋爵的概念。 也就是唐朝的勋官制度,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但是对于军人而言,这就是战功的体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