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美国总统带货(1 / 2)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我试图去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人,也是个很奇妙的人,我没有当面和他交谈过。

你们都知道,我向来喜欢在作家们的作品里寻找他们的特质。

但这次是个例外,我将他的作品反复看了数次,却很难想出作品和它的创作人的相同点。

我想看到这里的读者,应该都已经买到了你们想看的《达芬奇密码》。

并且看完了这本精彩至极的……我很难形容它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侦探?悬疑?惊悚?亦或宗教。

在讨论米洛这个作者前,我们再来看看这本小说的内容。

在小说里,米洛援引了大量相关的艺术史、宗教知识及历史掌故或野史。

但他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进行了自我化的改造,使它们获得了新的生命。

这种挑战传统的做法,最初源于现代主义作家,但在后现代派小说家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米洛对达·芬奇的艺术作品——

如《蒙娜丽莎》《达·芬奇自画像》以及《最后的晚餐》——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

米洛先是借小说人物之口,对《蒙娜丽莎》中的人物性别提出了置疑,继而指出蒙娜丽莎其实就是达·芬奇本人。

而《达·芬奇自画像》里的画家肖像,实际上也是一个“雌雄同体”。

在米洛眼中,这两幅画已不是简单的独立存在,而是两个相互关联具有相互指射意义的个体。

最有意思的,是……省略865个单词。

好了,小说的内容说到这就停吧。

你们只要去书店,花上12.99美元,就能了解到更精彩的东西。

我们再回来说说一切的开始,它的创作者——米洛·布莱克本。

很难想象,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只是是个整天买醉的纨绔子弟!

是的,没错,就是字面的意思。

米洛·布莱克本的父亲,约瑟夫曾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

生于富裕家庭的米洛,整日流连于酒色之间,沉迷在他自己的迷梦里。

然而这样的日子,四个月前,他突然醒了过来。

这是因为米洛有一个哥哥,他的哥哥是个圣徒般的人物。

四个月前,这个圣徒般的人物蒙主恩召了。

米洛痛哭流涕,甚至因此哭到昏迷,哭到人事不省。

等他醒来以后,哥哥也下葬了。

米洛就此放下酒杯,他拿起了钢笔,写起了小说,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让人惊讶的成绩。

这太让人吃惊了,一个四个月前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纨绔子弟。

却在四个月后,创作出月销量120万本,《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连霸占五周的畅销书作家。

我非常疑惑,我甚至怀疑……但后来,我和主的牧羊人,尊敬的本杰明·布彻尔主教聊天时。

主教告诉我,这是因为米洛蒙主福音。

他受神启,他是祂所偏爱的!

我恍然大悟,因为除此再无他解。

米洛·布莱克本,他绝对是主的福音,蒙主恩宠。

否则那样子的他,原来的那个他。

又怎么可能写出《达芬奇密码》呢?

如果可以,我希望他能接受我的专访。”

————埃迪·麦克古德里克,《纽约时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