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农科院的未来541(1 / 2)

前方的打的如火如荼,后方的李丰田却是毫无波澜。

自己来大唐也差不多十年了,给大唐带来这么多的改变,再加上那么多牛逼将领,要是还打不赢就找个鸡蛋撞死自己得了。

于是乎,过完年的李丰田又开始了闲逛模式。

农研署在年前已经完成了合并,改名叫农科院,但是地址还在原地。吕才精挑细选了不少人才补充进去农科院,进行农业的研究。

这些人才都有个特点,基本都是寒门或者庶人出身。

因为种田这东西不像别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实际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不懂种田的出身名门望族的,自然在这方面没有优势。

高启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但是还想在临走之前出些力。

院长已经确定由高启的大徒弟接任,但是抽空也需要去科技院那边回炉学一些理论才行。

而这些新来的,尽管说是懂一些种地,但是照比高启这种种了一辈子地的人,还是要差上许多。

所以,这些新人这段日子一边跟着高启学习他的这些经验,一边记录和整理。

也许高启的的文化水平低,但是这些宝贵的经验,早晚也会成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补充大量人手之后,现在农科院也进行了分科。

按着实际需求,在李丰田的建议下,暂时先分成三个部门,分别是研究粮食粮种的部门,研究农药化肥的部门,以及研究生产相关工具的部门。

由于现在粮食问题还是主要的,大唐的不缺粮只是暂时表面的,无论从未来的发展和粮食储备来看,还是缺口很大,而且,目前大唐的经济作物不多,甚至还没有经济作物的概念,所以,目前的主要方向还是研究更加优质的粮种。而这其中,又包括培育适合各种地域的粮种。

当然,这些都是预备方案,也就是说,现在做不了,都是未来要做的。

现在科技院财大气粗,新开几个分院不是问题,但是目前受制约的还是人才不足的问题。

明年科技院和民间的人才选拔,要加大给农科院输送人才的比例了。

农业是国之根本,农业完了,其他就全完了。

李丰田不可能一直跟着,但是也把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先提了出来。

长安地处陕北,不适合种植水稻,所以,水稻的相关实验就不适合这里。

但是,你不能要求长江以南的地区也种植麦子,这就是乱弹琴了。

所以,这第一个基地,就是要在湖南湖北一带。

后世有一句话说的好,就是“湖广熟,天下足。”而这个湖广,指的就是湖南湖北,更何况,就不说别的,后世的那位神农的实验基地都设在那里。不需要理解,抄作业就完了!

而第二个基地,就先放在榆关附近。

东北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是重要的粮食生产来源。

而且,东北的粮食,不光数量,质量上也是精品,这都是得益于这片黑土地。

远的不说,只要吃过东北大米的小土豆们,都不会再嘴硬去讨论哪的大米好吃。

尽管目前东北还不在控制中,但是,早晚的事,提前量要打好。

第三个基地,就放在东南。 东南的天气潮湿,水量足,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尽管这里多山,但是,在李丰田眼中,这些都不是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