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人治和法治427(1 / 2)

“唉,即便如此,朕在今年审查卷宗的时候,才感觉出张蕴古的作用。这人啊,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贵。”

李丰田咂了咂嘴,欲言又止。

既然李二自己已经知道错了,就没必要深说了。

“还有一件事,朕想听听先生的意见。”

“陛下请讲!”

“此次朕审核卷宗,发现今年最终的录囚大概有三百六十余人,尽管朕审核后,依律来说,的确是达到了秋后问斩。但是,朕亲自下牢,和这些犯人进行了一对一的说话,朕发现许多囚犯虽然犯了死刑,但是有些都是有原因的,又或者这些人已经知悔改,又或者本质不坏,所以,朕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他们做了一个君子协定,就是让这些死囚先回去和家人团聚并过一个年,待得来年秋后再回来伏法。”

“后来魏征知道了此事,将朕训的体无完肤了,朕也有些怀疑朕这么做是否对。所以,想听听先生的意见。”

李丰田先是一愣,然后开始紧皱着眉头。

说实话,李二的这番举措,还真让李丰田想起了他曾经关于李二的一些轶事,其中就有一条这个。

至于关于李二的此项举措,说法褒贬不一,有说李二是真的以民为本,可以让这些死囚受于教化,是心怀宽广之主;还有说李二这么做,无非就是刁买人心,沽名钓誉的一场政治秀;还有说李二此举虽善,但不提倡;反正说什么的都有,毕竟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李丰田苦笑道:“陛下,这个议题太大了,请恕臣不能给陛下一个答案……”

“先生为何如此说?”

“陛下,我先问问您,你觉得这些凡人明年都会回来伏法吗?”

李二想了想,说道:“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人之信用,比之性命还要重要,而且,这些犯人朕都一一看过,并且聊过,所以,朕相信这些人因为信用而回来。”

唉,果然古代人和现代人的人生观是不一样的。

古人为了信用可以慷慨赴死,再看自己那个时代……

“陛下,这个问题,表面上只是一个犯人是否能回来的问题,而臣认为,这背后却是一个人治和法治的问题。”

“这人治和法治的争论,向来都有。这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社会学和人文学在里面,这些学问,臣都没接触过,在这方面,臣照比朝堂上的大臣们可要差太多了。” “臣只能这么说,在有皇帝的年代,说是法治,其实人治的成分更大一些,先不说别的,就单单这些死刑犯,不管找什么理由,从律法上来讲,这些人已经构成了死刑。到这里,都是法治。但是陛下一言就让这些犯人都回了家,然后让他们靠自觉回来伏法,先不说结果如何,陛下的言语大于了律法,这就是属于人治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