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渐起9(1 / 2)

大滳立国之初,许多政策依旧延续前明,但是在科举一途,太祖子璋定下新规矩,除依旧以八股为主外,还要恢复君子六艺的考试,更重要的是加了两门考试科目,一门是格物,一门是算学,而且每年都会为精通算学和格物的学子额外增加举子和同进士录取名额。

为这新加的两门考试学科,太祖太宗两任皇帝不惜同全天下的文人对抗,最终凭借至高无上的皇权成功强加了这两门学科,至今已近百年。

赵澄这一次登门主要就是想在理工学院结个善缘,为秋闱增加成算。当然,如果能入工部官员的眼就更好了。

顺天理工学院,位于京西香山,为了当日复返,赵澄天微亮即出发,因着赵朴被安排了差事,这一次是赵澄自己骑马前往。

赵澄路上不急,走马观花,约么两个多时辰方才赶到香山脚下。

理工学院占地面积不小,环境清幽,抬头望去,门脸和记忆中的五道口文理学院相似,牌匾上写着顺天理工学院六个烫金大字。

投了请帖,便被书院院工引至一院前,进去通禀,小院挂着《算学学报》的牌子,这一路上看过了未名湖、红楼……赵澄心里吐槽子璋的恶趣味。

不多时,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儒生笑容可掬的前来接待,待看清赵澄的样貌,脸色怫然不悦:“你家大人怎的指派子侄前来,莫非此番未曾抵京?”

此话说的赵澄一愣,有些不明所以,疑惑问道:“不知先生说的是哪位大人?”

“正是你家颜武大人?”中年人急切问道。

赵澄心下觉的有趣,却也不想虚言相欺:“回先生,在下正是颜武。”

“你就是颜武?”中年先生先是一愣,然后一脸惊讶,“怎会如此年轻?”然后一脸的不相信。

赵澄一时哭笑不得:“在下确实颜武,不过颜武是学生的笔名,学生真名赵澄,祖籍北直隶”

赵澄说完,这中年人更是不相信,又拿出了请帖,又仔仔细细检查了一番,确认无误后,方才又直勾勾的望向赵澄,然后欲言又止。

赵澄此时方才注意这人相貌,方脸厚唇,学究气息浓厚,一袭儒衫已洗的泛白。情知他不相信,但是赵澄也没有旁的证明办法,只能两手一摊,作无奈状。

中年儒生心道,一个少年,怎么可能解决那般复杂的算学问题,我且试他一试。“你说你是颜武,我问你个问题,你若能解,我便信了。”言罢,中年人拿出一张草纸,提笔写写划划。

赵澄接过纸张,草草看了几眼,重力加速度的问题:“有一物,自高处落下,初速为零,每秒速度增加一定数量。若知此物经过三秒后落地,问其落地时的速度及下落的总距离。”

一个关于自由落体问题,适用微积分的基础题目。然而,在这个时代,它却被视为一个难题赵澄笑道:“这个不难。”

草草算了几笔,便返还中年人,中年人蹙眉观看,竟然十分惊诧的看向赵澄。

中年儒生缓缓点头:“我暂且信你是颜武先生,你莫要忘了五月初五的算学学会”

“回禀先生,学生还只是秀才,此番来京因是参加秋闱,学生自感才疏学浅,惟恐才能不足”赵澄谦虚道。

赵澄这话落在中年人的眼里,就变成了赵澄怕了,因是便道:“无妨,依着先前你提供的征稿,便知你能力,也莫要推脱。此番学会院正参加,听你说还要参加秋闱,说不得就有你的一番机缘”说完还向上指了指。

赵澄本就想参加,刚刚不过是谦虚一二,见他说的诚恳,便欣然应允。

不多时,赵澄随着中年人进入值房,签字画押领了稿酬奖金,赵澄两篇获奖征稿,一篇百两,两篇共二百两。

许是前世幼年小红花情节作祟,钱虽不多,可赵澄却颇为自得。

中年儒生仍心存疑虑,并未久聊,将赵澄送至小院门口,吩咐刚刚一直候着的院工将赵澄送出。

“敢问先生如何称呼”赵澄忍了这许久,方才问了出来。

“哦,实在抱歉,方才忘记了,在下韩荣,算学报社社长”

“学生见过韩社长”,然后深施一礼,赵澄纳罕,没想到是社长亲迎。

韩荣见赵澄非常礼貌,又质朴憨厚,生了不少好感,心下虽依然对他是颜武先生仍心存疑虑,却也并未为难与他,决定好生调查一番。。

韩荣忍不住出言提醒:“你算学悟性很好,却要知,今番秋闱,若要出人头地,还是要以儒学为基,切莫因小失大。”

“学生受教”说完赵澄心下一凛,拱手谢道。。

韩荣回礼。

赵澄翻身上马离去。

韩荣眼看着赵澄骑马而去,口中喃喃自语,似还是不信这般少年能解决困扰朝廷多年的问题,摇摇头,转身回来院内。

回到值房,韩荣将今日所见汇成条陈。吩咐下人将这封条陈,送到工部衙门,呈交大司空。

紫禁城,上书房

雍和帝与心腹大臣卢统勋相谈甚欢,不时传来圣上的爽朗笑声。

因为新政推行多年,如今已到丰收年景,国库盈余颇丰,雍和帝多年的胸中块垒尽消,心情尤为舒畅。

新政推行,殊为不易,层出不穷的明枪暗箭,雍和帝心力焦虑。

不过也偶有好消息,去年命卢统勋兴修水利,为节省财力物力,征询四方,求得修建沟渠获取最佳灌溉途径的方法。

民间献上良法:通过观察水流现象,利用简易的计时工具和水槽实验,模拟水流速度的变化,并据此推测出水流在不同距离下的速度。同时,根据农田的土壤性质和地势高低,估算出水流能覆盖的灌溉面积。

此法使得农田的灌溉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减少消耗的人力物力,节省了大量开支。

后又有铸造难题,铸币之术,关乎国计民生。然,每批铜币之轻重,总有参差。若随机取数币以秤之,其均重如何得知?又,需取几币,方能使均重之误差微乎其微?

又得良法:借鉴“均分术”思想,提出了“多次称量取平均”的方法。工匠们每次铸造时,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铜币进行称重,并记录下每次称量的结果。然后,计算这些结果的平均值,并估算出平均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范围。通过多次实验和计算,找出了使误差最小的最佳抽样次数。 工部适用上述良法,发现发现铸币的重量误差果然大大减小了,省却了相当消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