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吴家有女26(1 / 2)

正当瞿朗他们于马六甲激战海盗之时,几千里外,遥远东方古国的山东半岛,威海卫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一如往常的宁静……

居于此地的人们世代以打渔为生。众所周知,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到康熙皇帝时达到顶峰,为配合攻取台湾,最严时曾下旨“片板不得下海”。后来到了嘉庆帝时总算好了些,但终究是比不上他们的祖辈了,风里来雨里去的,也仅仅能维持个温饱。故而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平日里也会做些别的营生,以贴补家用。日子虽过得清苦,但这里的人们大多纯朴敦厚,与人为善,谁家要是有个棘手麻烦事,邻里都会尽其所能地帮衬。

这个小村子统共只有五十来户人家。村东头一户人家姓吴,家中老两口,还有一个黄花闺女相依为命。吴家老两口平平无奇,相貌也普通,就是寻常的农户。然而大概率是上天眷顾,吴家女儿吴素衣却出落得异乎寻常地水灵,打小就是个美人胚子。虽说出身小户人家,可吴老伯没少花心思培养这个女儿,也舍不得让女儿受累,说两手不沾阳春水过于夸张,但从小到大,劈柴挑水,生火烧灶这类粗活确实是老两口全包了。吴素衣心疼爹娘,数次想帮忙,可手刚一沾到灶台,就给吴老伯劝回了闺房,几次一下来,姑娘实在拗不过自己的爹爹,只好潜心做女红了。

随着年岁渐长,吴素衣越发动人。娴静时如花照水,走路时又绰约非俗,顾盼生姿。

吴家有女初长成,而且生得花容月貌,这消息不胫而走,所以不难理解,吴素衣还远未到及笄之年,十里八乡来说媒的就已快踏破吴家的门槛了。老两口满心欢喜,只盼着女儿成年,到那时请信得过的媒婆说一户好人家,把女儿风风光光地嫁过去,算是了却此生最大的心愿。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六年前,吴素衣生了一场蹊跷的怪病,之所以说是怪病,病症初起时毫无异样,可后来就像是山火燎原。妙龄少女发起高烧,整整昏迷了七天七夜,滴米不进,只每日喝一点儿水维持着,这可把老两口给急坏了,吴老伯和老伴一连换了三个郎中给女儿瞧病。那几位远近乡里都颇有些名气的大夫,使尽平生所学都没看出什么眉目,只是言吴家女儿病势危急,有说话较直的郎中甚至说出“即使是神医扁鹊华佗再世,也回天乏术”的话来。

老两口听到这番说辞,真个似五雷轰顶,吴老妪直接哭晕在女儿病榻旁,吴老伯也连续好几天愁云惨淡,借着出去抽袋旱烟透口气的由头偷偷地抹泪,这个贫苦的家眼看着就要失去全部希望了。

可是到了第八天,原本四目紧闭躺在床上,花容渐衰的吴素衣却突然醒转,老两口喜极而泣,但女儿苏醒后说的第一句话立时让他们目瞪口呆。

“呼叫呼叫!勘测船即刻返回,另外马上联系海事部门,请他们协助立即开展搜寻失踪人员的工作……等等,我这是在哪儿?”

也许是看到女儿劫后余生太过激动,也许是年纪大了不免耳背,两位老人家一时间没有听清吴素衣方才所说的话,只觉得女儿口音似乎变了。

吴娜此时也怔怔地看着面前两位慈眉善目的陌生人,他们的装束是那样地奇怪,最为扎眼的是那位男性大伯半瓢头顶突兀地光着,只有后面有头发,而且像大姑娘般梳着一条辫子。吴娜第一直觉,自己这是误入了哪个剧组的拍摄现场,于是再次开口:“你们好,多谢你们救了我,我叫吴娜,正在执行考古勘测任务。不知道怎么到了这里,可以帮我联系附近的派出所吗?”

话说完过了半晌,对方没有接话,只是脸上的神情略显纷繁复杂,吴娜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这回,吴老伯和老伴算是掐头去尾勉强听明白了些,不过也同时确认了一件事,女儿的口音确实变了,小老儿年轻时曾经到京师直隶一带贩过山货,和当地人打过些交道,刚才女儿所讲的就近于那里说的北方官话,只是有些自她口中蹦出的词汇,自己从未听过,比如“海事部门”,比如“派出所”……

老两口还沉浸在爱女醒转的莫大喜悦中,只道是女儿被烧糊涂了,调养几日定会自行恢复,顾不上细究。昏迷了如此多时日,在鬼门关走了这么一遭,想必女儿身体十分虚弱,眼下最要紧的是给女儿补充营养。

吴老伯用手试了试床头放着的那碗白粥及几样小菜,已有些凉却,赶忙招呼老伴一起去灶房帮女儿热饭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