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A第十节 科普修炼29(1 / 1)

简单复述《十二白石中》的体系,大致的修炼过程如下:先开下丹田入明劲境,简称明境,即张力外显,劲力明发。细分状态有初开炁点,蓄劲内敛,配合吐纳呼吸。逐渐扩容和通脉,保障气劲输送顺畅。理论上先通任督(小周天),再扩至其八(多数人穷其一生能通一脉已臻极境)。暗境,即含而不发,劲力暗藏,开中丹田(人体黄金分割线上的膻中穴),拓十二正经(大周天),主修倾向。化境,开上丹田,泥丸宫松果体。无形无象,劲力化元。展周身窍穴,全面联动,超凡爆发。百炼成钢,追求碳基生命的极限,核心还是对于能量的运用。能想出对于炁(气)的应用,开创出修炼体系的老祖宗真的是天才!

内为炁,外化为气,不同的炁有不同的属性,这和宿主本人的灵根资质血脉,天赋悟性还有体魄体质等都有密切的关联。

越来越顺,儿时想想都觉得最无聊,最难坚持的事,现在却是让自己周身畅快,最过瘾不过,而且切切实实地帮上了自己大忙。虽然境界跌落,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福不是祸,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凌峰发现重修其实是有莫大的好处的,当时自己突破明境和暗境是时候是不够扎实,留有隐患的,简单讲其实就是境界有些虚,甚至是伪境界。

记载中初开气海,最厉害的何止积云成雨,还需积雨成河,积河成海!

而凌峰回忆起自己初开气海丹田时候,是和郁竖一起的,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领悟力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凌峰是看郁竖摸索着开了,便急于求成,草草架构了自己的下丹田,现在趁着重修的机会,刚好可以重走一遍,巩固自己的境界。

想要跨过明劲之境的门槛,就类似内家拳修炼的入门在于内窥,即能内视己身。

想当初还是郁竖提点的自己,不可谓悟性不高啊,他说:“要感觉内窥就像是一个特别深的水塘底部,不断地潜水下去……”

儿时的凌峰一脸疑惑和恼怒:“前面我还可以想象,但是,每每快到底的时候,压根儿就无法再进一步,真是烦人!”

“一开始我也是的,越到水底排斥力就越大,到处都是往外的推力……”

“那可咋整?”

“后来我就静下心来,反其道而行之——在脑子里假设自己的神识已经出窍,出窍后的神识没有立刻再去水里,而是向上、不断向上,向最高处而去!”郁竖继续阐述心得:“对,就是去最高处!就像一路攀登来到湖面上方的百丈悬崖,然后让神识纵身跃下!张开双臂、心无旁骛,任凭自己下坠的速度越来越快、任凭风声在自己的耳边嘶吼呼啸,我自全然不顾……那种感觉,就像是一根针从天而降扎进水里,于是便再没有之前那种全是阻力的感觉!一瞬间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呃……这真能神识出窍吗?”

“也不是啦……”郁竖解释道:“不是真的神识出窍,是静下心来,让自己的思维,尽可能抛开自己的身体,假想自己已经神识出窍。我忽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内窥就是将意识从之前的五官中剥离出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假设意识已经离开了大脑、离开了眼耳口鼻,像潜入水底那样,潜入自己的身体,当我真正找到那种方法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凌峰当时便按此法初步步入了明境,可是现在想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拥有上帝视角的自己是否还有其他更完善的思路?

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便是小周天,但是其实但凡只要能开一脉,便入一星,算是真正的明境一星武者,战力上算初入战十。凌峰想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八脉全开,而且要尽可能地极限拓宽每一条经脉的通路宽度,以备真炁可以高速畅通运行,而其供能的内核——气海丹田,除了顶级的聚河成海外,是否能进一步固化。再有就是不同属性的兼修。

正常而言,越是纯的灵根越容易修炼,但是其上限也更为有限,而凌峰本身的血脉似乎生来就有两股很强的真炁,一金一绿,金木属性。

再回顾修炼体系中作了详尽阐释: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勤修炼五读书……

命是什么?是命格,与你出生有莫大关系,简单讲就是生辰八字及其他加持,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轮回契机+天地命盘的综合体现,故而许多厉害的玄学风水易算占卜大师拿到你全面的八字来倒推你的命盘格局(简称命格),管窥这赐生的明明运数。凌峰是土龙年生,从立春受孕,二月二龙抬头到玄“菁”时节诞生(天蝎),是典型的木龙生生命格,纳音为大林木命,本五行缺金,幸有金炁补全,五行不缺,是上上的龙格,后续能否再升,得求时运变化。

如果说命由天定,先天条件决定了的!那说到“运”又是什么呢?说运是强者的谦辞,但的确冥冥之中有许多气运之势,时来运转并不是一句空话,时也命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经常就与之联用。大到国运,小到个人的运气,的确有许多偶然的不确定的因素,这就要看抓住时机的能力了,这简单讲“运”就是际遇。

再说风水,风为气,水为动,流动之气,即为风水。风水也叫做“堪舆”,入非遗也是大势所趋。其实质是结合《易经》阴阳变化、《易传》祸福观和地理而形成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以易理阴阳二爻的变化来论断人生死存亡的祸福吉凶。“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需要有敏锐的观察(眼力)、丰富的学问(学力)、天地人的感应(悟力)、内在道德的修养(德力)和智性的判断(慧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