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他只喜欢被恭维,可不喜欢被提问!12(1 / 2)

会场,台下。

好多人也主动过来和张硕握手,满心感叹的和他交谈,“我能全程听过来,太新颖、太有意思了……”

“真是精彩,你不止是研究做的好,讲的也好!”

“年轻有为啊!”

“高院士说不敢确定你的研究,我也不敢确定。后续牵扯到的复杂逻辑关系,有点不明白……”

其中还包括边侧的田桂林。

田桂林和张硕握了手,还用力拍了下他的肩膀,开口似乎是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

张硕不认识田桂林,诧异的看了对方一眼,也就错开了。

田桂林是有些尴尬的。

在报告开始的时候,他评价研究内容说最低是‘杰青’标准,博士生根本不可能做的出来,也就是研究肯定有问题。

一个多小时下来,什么问题也没有找到。

和张硕握手的时候,田桂林生怕其他人谈起他说的话,一直等坐了回去,他心里还是很郁闷,“都怪罗勇军!”

“这个混蛋!”

“研究不说清楚,故意让我误会……”

田桂林之后就是廖振宇。

廖振宇和张硕握手,满心赞叹,“我是最先看到研究报告的人,说实话,当时觉得不可能。”

“我朝着这个方向去想,完全找不到解决方法。”

“现在我也没有发现问题,到后面,牵扯到复杂性逻辑关系的时候,都已经理不清楚了。”

“不过你的研究,我很感兴趣,我相信其他人也很感兴趣。等会议结束,能不能再讲讲?”

“当然可以。”

张硕礼貌的点头笑道,“我希望研究能评审通过。如果没有人理解,做报告就没意义了。”

高能所的研究员们,都对张硕的研究感兴趣。

研究是对于实验和模拟的偏差分析,而偏差分析必定会得到一个结果,谁也不清楚结果是什么,但万一会有发现呢?

即便是这一次没有发现,下次还可以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分析。

这是能够针对每一次实验进行分析的新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于实验有更清晰的了解,反应出的分析结果也可能会带来新发现。

只是可能,就价值连城!

粒子对撞实验,本来就是拼几率去寻求物理底层规律的研究,每一次实验的耗费都很大,只是希望在实验中能有发现。

粒子研究都是如此。

高能所围绕正负电子对撞机展开研究的实验团队就更是如此了。

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尖端需求,只单纯进行粒子对撞实验很难再有成果。

高能所对对撞机进行了改进,建造了谱仪探测等大型装置,也都是为了做新方向的研究。

现在他们有两个主方向,一个就是研究科西超子衰变过程,以求能够验证暗物质的存在。

另一个方向和现在的实验有关,也就是测定粒子的量子态特性。

张硕的研究带来了寻找新方向的希望。

如果分析实验和模拟偏差能有发现,可能就代表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甚至可能代表会有新的物理发现。

张硕的研究已经完成,他们甚至不需要去投入什么,就能拥有一种新的分析手段,拥有找到新方向的机会。

这是绝对不容错过的。

……

实验会议继续。

下一个上台的博士生,来自水木大学物理系。

前排好几个评审都无心再听下去,而是继续讨论张硕的研究,讨论的不是内容,而是其重要意义和价值。

高洪利、廖振宇以及刘烨三人坐在一起,说起偏差分析的结果可能会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粒子对撞实验。

“这样的分析从来没有做过,结果可能会很有意思。”

“分析结果也能让我们知道,外在干扰因素对于实验本身有大影响。”

“我们对实验把握更精细……”

三个人讨论了几句就坐不住了。

高洪利起身走向了会场偏厅,廖振宇和刘烨则去后排找到张硕,让他一起去偏厅再说一说研究。

这一幕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台上的博士生是最郁闷的,他为了会议上的报告准备了很久,结果到登台讲解的时候……

院士走了?

旁边两个重要评审也走了?

他很尴尬。

其他博士生们的心情也很复杂,都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博士和博士也肯定不一样。

他们就连报告都没有,来参与实验工作就只是‘到此一游’,对方却被院士拉着去偏厅说研究。

两者的差距太大了!

东港大学的薛洪涛教授心情也很复杂,他盯着偏厅方向默默摇头,小声嘟囔着,“如果研究是他自己做的,学校真的是犯了个大错误,以后很可能会为此买单啊……”

他思考着满心感慨。

在感慨结束以后,薛洪涛的脸色迅速从复杂变成了激动,拿起手机打开群组发起了消息,“你们肯定想不到,这次实验会议上发生了什么!”

“张硕,咱们学校的研究生,听过吗?就是被取消学位那个!”

“这个学生了不得呀!”

“他刚才发表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研究,高洪利老院士都主动和他握手,还带着他去了偏厅讲内容……” “我听了一个多小时,有的地方还是不明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