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梧桐小学(1 / 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来到了九月,娟子终于可以像姐姐们那样上小学了,真开心啊!

怀着激动又激动的心情,娟子和爸爸一起去报名了。走在路上,娟子看到马路旁的黑杨树随风吹拂,吹起了娟子和爸爸的衣衫,娟子蹦蹦跳跳地往前走着。

学校距家五百米,绕过一排松柏掩映的白墙,看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候,学校就到了。往西一拐,看到门前的水杉齐刷刷地挺立着,门前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这就到了大门。右侧“十年树木”,左侧“百年树人”,银色刷漆的镂空大门上面四个大字“梧桐小学”。娟子进门的时候,认真看了好一会儿,还是没认出来几个字,爸爸告诉了她,就拉着她去报名了。

大门主干道的两边都是矮矮的常青树,东侧有几株紫荆树长得很高,紧挨着是一片砖头铺的地,靠东墙有个洗手池,贴着干净的白瓷砖,但是没有水。水池上方是伸出墙外的山楂树。而主干道西侧是简单的泥巴地,靠近大门的位置有一株很小的银杏树。

往前走是连着的四间房,穿过两面画满黑板报的走廊,就看到了一个院落,豁然开朗。面前是一个六边形的花坛,花坛里面是几棵桃树和开花的月季。花坛里面还砌了一个阶梯,阶梯上面矗立着一面五星红旗。教学楼就正对着国旗,五间起脊房一字儿排开,从西向东每个房间门口一次写着:一年级、二年级……五年级。校园是砖头墁好的地面,教学楼前对称排列着两个菱形的花池子,里面种满了月季,月季正在盛放。

西边的花池子附近有一株很大很粗的梧桐树,上面高高的挂着一个铃铛,只有大人够得着。树下有两位老师,负责报名,爸爸给娟子报名之后去窗口交费了。娟子在领书的门口等着,旁边的这间偏房就是办公室,娟子看见屋里最前面有几幅大大的画像,看着就不由自主地读起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一位老师和蔼地说:“小朋友你是一年级的新同学吧?你还会认字啊!”娟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爸爸过来交单据,老师在里面那些花花绿绿的书堆里拿出了许多书递给他,娟子看着这些崭新的书,很开心,她要了一本,翻阅起来,又闻了闻,嗯!好香啊!

回家之后,妈妈帮娟子把语文和数学书都包上了挂历纸做书壳,娟子开心极了。

从此,她就是一个真正的学生了。

学校里的课程真多啊,除了语文数学,还有美术、音乐、体育。娟子一一在扉页用笔慢慢地写上:刘新月。打开的书都是黑白的,但娟子的心却是五彩缤纷的!

这一天,娟子收拾好了自己的文具装进书包,就和邻家姐姐一起上学了。袁老师很亲切,他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也姓袁,而且他们的名字都有两个字相同,但长相一点也不像。

一上午很快过去,一年级的孩子们下课时和活蹦乱跳的高年级孩子一点也不一样,娟子和小伙伴们小心翼翼地在校园里看着哥哥姐姐们玩各种游戏,哈哈大笑,也不自觉地跟着一起笑。

没过多久,娟子发现了表哥在五年级,表哥经常来家玩,有一天,娟子也到五年级班里去了。刚走上讲台,班里面的其他男生,就开玩笑地说:“你哪个班里的,谁叫你来的?”吓得娟子还没站上讲台就逃跑了。表哥就在那一直笑着不说话。

还有一个亲戚,娟子也认识,是大舅家的一个孩子,他有时候会和娟子聊天还给了娟子好吃的,娟子回家和妈妈说了。妈妈问:“那个人是谁?”“哥?”娟子不敢确定。妈妈便哈哈大笑,“那是你侄子!”“什么?我是长辈?不会吧……”后来才知道,他是大舅家的孙子,可不是侄子嘛。

对于娟子来说,上学也不是很难,袁老师教的汉语拼音汉字不过是书上的那些,哪怕以后说话造句写作文,娟子都是感兴趣的。后来老师让每个人挨着默写全部拼音,一次两人站着板凳从黑板顶开始写,全班人写了一天,娟子写时就和其他人一样顺利。依稀记得全班只有两个人被留下了,他们的家长晚上来接人,第二天他们就会写了。那时候孩子们对待学习很认真,家长也很配合老师工作,除了个别极端的,基本上学生都是很好管的。

每次回家爸妈都会问娟子:“今儿个老师布置了啥作业?”娟子都会说:“早都搁学校写完了!”后来到了高年级,这句话就变成了:“今儿个老师没布置作业。”

事实上,语文作业娟子总是能在学校完成得又快又好,数学课渐渐就坐晕车了。数学作业带回家也不会写,于是就等第二天早点去,上课前抄同学的作业。于是,大家的情况就变成了——如果成绩好的同学某一题写错了,那么几乎全班大部分人都写错了,哪怕是一个数字,以讹传讹,到最后就很离谱了。

班里成绩好的有好几位同学,他们各有特色,有人语文更好,有人数学更好,有人一样好。娟子很羡慕他们那么聪明,数学课上一点就通。其实也会埋怨自己上课不好好学习,可是当老师讲应用题开始听不懂的时候,那些后面的就再也不懂了。

很不幸的是,老师调座位,有一次就把冬瓜皮和她排在一起了,靠后窗的教室后排。那天数学课,冬瓜皮要和娟子“猜批掀书”,就是剪刀石头布,赢的一方算作掀书的页数。袁老师讲课的时候发现了他们,就走过来,把冬瓜皮的耳朵拧红了。娟子带着帽子,那帽子是妈妈织的,把耳朵裹得很严,老师费了好大劲才揪到耳朵,真疼啊!从那以后,娟子就更怕袁老师了。

更巧的是,猗园刘家的人刚好上地干活,走小路从学校窗下经过,踮脚往里看时刚好看到了娟子被揪耳朵的一幕。

于是,第二天,娟子和冬瓜皮上课不学习的“光荣事迹”就传遍了猗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