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章 各怀心思的客人34(1 / 2)

郡守名叫李经鸿,方成发现此人也是修士,身上隐约感觉有愿力波动,境界看来不低。

这让他很惊讶,要知道在大盛的修士界,没有人愿意去当朝廷的官,事多麻烦还影响个人的修行。

“裴大人,卑职要见您一面,还真是难啊。”

李经鸿率先开口,他丝毫不见外,说话的同时,走进亭子里,坐下后,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了杯茶,抿了口。

裴唐淡淡回道:“前些日子,出了趟远门,今天才回来。”

李经鸿哈哈一笑,知道是在说客套话,据他所知,这位巡游使大人早就回来了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看着未做声的方成,问道:“这位小兄弟,看着有些面生,不知怎么称呼?”

方成没有回话,而是看了眼裴唐,不知是否报上真实姓名,毕竟他的名声在大盛朝廷不是太好。

裴唐看懂了他眼神中的含义,对着李经鸿介绍道:“方成,一位朋友的侄儿,朋友嘱托我,替他照顾一段时日,指点修行上的疑惑。”

李经鸿闻言,目光闪烁起来,同时也感觉名字有些熟悉,但他没多想,拍着方成的肩膀,夸赞道:

“方小兄弟,境界虽不高,但根基扎实,假以时日,必定会有大成就,比起我家里那个不成器的臭小子,可强太多了。”

“不敢当,不敢当,郡守大人谬赞了。”方成拱拱手,谦虚地说道。

李经鸿哈哈一笑,随即转头看向裴唐,说道:“裴大人,我听说你最近在调查一件案子?”

裴唐眉毛微微抬起,回道:“查案是冥司府的事情,我身为巡游使,职责是管理辖区的城隍爷。

李郡守,你要明白,无论是长生殿的修士,还是凡间朝廷的官员,插手其他部门的差事,是违反律令的。”

李经鸿摆了摆手,轻松笑道:“裴大人,瞧您这话说的,好像是我要插手冥司府的案子,这要传出去,误会就大了,其实我只是随口一问,表达表达关心,毕竟我也是修士。”

裴唐看了眼李经鸿,提醒道:“不该问的,就不要问,要记住,你只是连山郡的郡守。”

“巡游使大人,教训的是。”李经鸿拱了拱手,脸上的笑容依旧。

裴唐拿起茶壶,在方成的杯里添了点茶水,又将李经鸿的茶杯倒满,问道:“李郡守,还有别的事吗?”

“当然有啊,卑职今日前来,可是有要紧事相商,这关乎整个连山郡的黎民百姓。”李经鸿收敛起笑容,认真说道。

裴唐眉头微皱,看着他道:“何事?”

李经鸿咳嗽了两句,严肃地说道:“我希望大人取消每日祈愿的规定,改为每个月两次,让百姓们月初和月末去庙里祈愿即可。”

裴唐听后,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没有明确拒绝或者同意,而是说道:“我需要合理的解释。”

李经鸿回道:“大人,我们都是修士,也都知道凡间的接引殿和上界失去了联系,这导致我们无法获得上界反哺下来的仙晶。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那些原本是土地公的修士,一下子变得无依无靠。

因为他们不算在长生殿的编制里,和上界小仙失联后,他们都以为被抛弃了,不再管理自己的土地庙,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把庙宇砸了。

而我们的百姓,没地方去祈愿,只好大费周折,跑去县城的城隍祠,每天一来一回,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裴大人,咱们的百姓可太忙了啊,他们要在田里劳作,还要去纺织厂里做工,你再让他们跑大老远去上香祈愿,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裴唐沉默片刻,回道:“我听说,连山郡的丝绸纺织,最近搞得挺好。”

李经鸿点点头,“还行,主要是朝廷那边出了大力,提供了新的纺织机,并改进了纺织技术,再加上咱连山郡山区多,本来就不适合种田,搞桑蚕纺织挺好,百姓们的收人也提高了,有足够的钱去买粮,有不少家庭餐餐都能吃到肉。”

裴唐听后,脸色露出一些和缓,“强制性的祈愿,我从来都不提倡,百姓们要是心诚,在家里上香和去庙里,没什么区别。”

“这么说,大人您是同意了?”李经鸿有些惊讶,他没想到裴唐会答应的这么痛快。

裴唐点点头,说道:“就按你的意思去做,长生殿那边我会飞剑传书,把原因解释清楚,他们……也不会拒绝我。”

“裴大人,卑职在此,替连山郡所有的百姓感谢您的体谅和大度。”李经鸿站起身,朝裴唐拱手。

裴唐摆了摆手,说道:“还是之前那句话,做好分内的事情,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一定不能出岔子,免得天下大乱。”

“裴大人放心,有我李经鸿在,连山郡就不会出现问题,像隔壁西江郡有个名叫方成的魔修,嗯,方成?”

李经鸿转头看向那位正襟危坐,一言不发的小兄弟,眼里闪过一丝狐疑之色。

裴唐咳嗽一声,说道:“你误会了,不是同一人。”

李经鸿哈哈一笑,回道:“那当然,这位方小兄弟体内愿力精纯,并无丝毫魔性,怎可能是魔修。”

“是呀是呀,我可是正义修士,最爱行侠仗义。”方成补充道。

李经鸿听后,笑得更畅快了,“方小兄说话真是风趣,奈何我政务繁忙,等以后有时间,我请方小兄喝酒,咱们再慢慢聊。”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方成拱手说道。

李经鸿也不多说,朝裴唐拱了拱手,告退离开。

连山郡郡守走后,裴唐让管家换了一壶新茶,然后对方成问道:“第一位客人见完了,他的话也听完了,有何感想?”

方成的感想很多,尤其是对连山郡的纺织丝绸,他这一路走来,发现并没有李经鸿说的那样美好,比如李大狗三兄弟的遭遇,就是纺织兴起带来的弊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赋税加重。

这是大盛朝廷的问题,裴唐刚才多次提过,要做好分内的事,他作为修士,提一嘴的话,感觉是越俎代庖,有可能降低他在裴唐心中的印象分,现在他有求于裴唐,这样做.....

不行,心中有怨气,不吐出来的话,憋得慌。

“嗯.....”

方成沉吟片刻,决定换个角度,委婉地表达这个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纺织丝绸,是非常不错的。

但单一的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极差,如果遭到布匹价格大跌,或是市场饱和,百姓的收入就会随之剧减。

要是再碰上旱年,粮食价格飙升,百姓买不起粮食,就会饿肚子,也没有心情上香祈愿,不符合咱们修士所说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产业要多元化,既要纺织,又要种地,或者搞点果树之类的产业,饿肚子的时候,至少有东西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