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又多了个任务139(2 / 2)

沙摩柯见到李源,好像见到了主心骨,忿忿不平变成了委屈。

“郡君,小王族人一不偷二不抢,乖乖待在营地里都不行。汉人典军督惯爱挑我等错漏,动辄说犯了军纪棍棒鞭打。这样下去如何约束的住?还不如回武陵算了。”

赵云道:“军中自有律令,十七律五十四斩岂是儿戏?一月来赵某三令五申请沙王约束族人,却无人引以为戒。赵某已是法外开恩不动斩刑,沙王却还在主公面前叫屈,这如何能成强军?”

沙摩柯冷笑反驳:“五溪各族几百年都是如此,以前朝廷征召我们作战也无这般严苛,分明是嫌我们不是汉人,看不起我们!”

诸葛亮忙劝:“沙王说这话就见外了。主公也是把你们五溪各族勇士视为汉家正兵,所以才俱同一体,令赵将军严明军纪。”

“这劳什子军纪把人都憋死了,还有什么心情作战?要小王说,就按老规矩我自约束部下,皇叔让我们打哪里就打哪里,以军功换赏赐也就是了。”

刘备有些不高兴了,沉着脸道:“沙王既入我军,便是我帐下将士。若另成一军成何体统?”

刘备沉下脸,沙摩柯也有些害怕,低着头嘟囔道:“五溪族人自在惯了,这样下去小王也约束不住啊!若是都散走了如何是好?”

李源听明白了,这都是治军理念、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祸啊。

中原地区上千年战争发展,使得军队越来越职业化,随之而来对军纪也越来越详细和严格。

特别是历代名将,为了指挥部队上下顺畅,制定了越来越多的军纪条款。

不知不觉发展出十七律五十四斩这么多异常苛刻的军纪条例。

虽说到了汉末,几乎没有一支部队能够完全遵守这些军纪,但却依然被当做铁律成为所有将领控制部下的手段。

刘备要进军益州,取得蜀人民心,就得带一支军纪严明的部队过去。

这也是李源、诸葛亮、赵云等人一直坚持进谏的结果。

鉴于诸葛亮、赵云熟悉军务,所以刘备就令这二人在军中训练士卒严明军纪。

汉军士卒服从性好,推行起来虽然有些波折,但还算顺利。

就是五溪蛮兵本来就自由散漫惯了,打仗都不咋听号令,喜欢打到哪儿算哪儿。

这么严苛的军纪谁愿意遵守?

再说赵云本就是一根筋不太会说话,容易得罪人。

诸葛亮也还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跟着刘备之后一直顺顺利利没遇到啥波折,也还没有将来掌握一国军政时的老练手段。

一来二去竟然闹出了许多是非,竟使得沙摩柯产生了另立山头的想法。

这可不是好兆头。

五溪蛮若是不能真正融入汉军,将来必成隐患。

李源不禁有些担忧起来。

这时候刘备道:“子初,沙王适才说其族人不服孔明、子龙,我觉得也有几分道理。毕竟他二人没有处理过蛮族之事。”

沙摩柯道:“是啊郡君,当初是郡君给了五溪各族光明大道,使得五溪三十万族人过上了如今的日子。小王觉得,若是让族人听话,只能由郡君来坐镇军中了。”

“嗯?沙王这是何意?”

李源顿感有些不妙,他一个文官,只要不沾染兵权,不管咋折腾都没事,刘备也不会说啥。

但要是沾染了军权,还让他管辖这一万明显不服从刘备的蛮兵,那他在刘备心中份量可就微妙起来了。

现在刘备春秋正盛,还要用到自己的时候没啥关系。

一旦他要死了,准备传位给儿子刘禅,那自己掌握着这股难以掌控的力量,就成了致死因素,到时候自己还有啥好果子吃?

李源正要开口拒绝。

就听刘备道:“子初,所谓一事不烦二主。五溪各族是你收拢的,这军纪之事,我看还是要辛苦你了。”

“呃,主公,下官不通军事,恐怕有负主公之命啊!”

“嗯~,子初休要推脱,你若是不通军事,武陵匪患何来灭迹?”

“啊?这个......都是陈炎、范疆、张达等人有领兵之能,下官,下官坐收其利而已。”

“呵呵,我看你是又犯了惫懒之政吧?若是如此,我心中不爽利,你的大婚恐怕也无心情操办了。”

李源目瞪口呆,老刘,你这明晃晃的挟私报复好吗?

咱说的是公事,与我结婚这私事有啥关系。

可看着刘备一副急吼吼甩锅的样子,李源也没办法,谁让人家是老大呢。

只好低头拱手,含泪接下军令。

“下官领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