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听下官一句劝125(1 / 2)

把铜锭洗出来一百多吨李源已经绞尽脑汁,借着剿匪的名义花费四五个月时间才搞定的。

但是钢材却无论如何洗不出来了。

毕竟这时代炼钢技术太落后了,李源看过工匠炼铁。

就是把铁矿石碾碎,在炉火中长时间煅烧,才融化出铁水,冷却后形成蜂窝状的生铁团。

把生铁团再煅烧,不停的锻打,去除杂质,最后才能得到所谓的钢。

成语百炼成钢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这种无论是坚韧度还是产量都极其低下的钢,根本不能与他随身仓库中钢材相比。

李源只要一拿出来,明眼人就能看出其中的区别。

他一个文科生,只知道一些粗浅的炼钢原理,要想用这时代原始的火炉设备炼出仓库里的钢,无异于天方夜谭。

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便只好作罢。

不过想起当初遇到山贼时的窘境,他还是冒险偷偷拿出一块五十公斤重的钢锭,让郡中铁匠帮他打造了五柄钢剑和三十根弩箭。

自己与郭照各佩一柄钢剑,弩箭连同军中制式弩机,还有剩余的三柄钢剑都扔进仓库里备用。

作为一郡之长,拥有区区一两百斤钢自然不会受到什么怀疑。

临沅城商业越来越繁盛,有人偶尔夹带点钢铁贩卖也是正常。

郭照得到李源赠送的钢剑,只是欣喜不已,轻抚长剑爱不释手,也根本没有怀疑此剑的来历。

只觉得李源把如此珍贵的宝剑赠送给她,无疑是在表明心迹。

羞喜之余,更是把一片芳心深系李源。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源也渐渐想明白了。

随身仓库里的东西虽好,但太超出这个时代了。

偶尔紧要关头,自己拿出来使用就好,不必急着洗出来献给老刘。

再说他如今在武陵做的一切,早已远远超过真实历史时期,老刘也有了足够的兵马和钱粮。

就算将来入蜀作战,也不至于捉襟见肘,要劫掠成都城里的府库来犒赏将士们。

这个险,自己还是不要冒了。

就这样,李源说服了自己,一心一意在武陵做着他的太守。

日月如梭,转眼间秋收过去,武陵又是一个大丰收。

历经一年半的建设,临沅新城的城墙虽然还远远没有建好,但位于沅水边的市集却早已开市,成为南来北往的货物集散中心。

在李源开挂般的指导下,临沅市集商贸覆盖了整个荆州,更向外辐射到江东和交州。

江东的盐、丝绸等货物通过临沅市集,贩卖到荆南以及蜀中。

而武陵以及荆南三郡民屯粮食除了满足民生所需,郡府统购之外,在李源有意引导下,一船船运往江东。

粮食的输入,极大的缓解了江东粮荒,让孙权为首的江东当权者对荆州好感大增。

更使得鲁肃极力倡导联刘抗曹得到江东主流势力的支持,一时间两地商贸活动越来越频繁。

官方层面的使者往来也越来越紧密。

李源又加大了对工坊的投入,鼓励民间精益求精,生产出更多构思精巧,造型独特的奢侈品,通过商贾出售给江东上层阶级。

慢慢培养他们对奢靡生活的追求,消除进取心。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李源相信,迟早有一天会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这年十二月初,他整理行装,登上漕船前往公安,一年一度的上计到了。

虽说这项工作只要派郡吏前往州牧府就行了,但他估摸着刘璋派往许都得使者张松应该也差不多快转道来到荆州了。

入蜀这件大事自己不能错过,有些细节问题也应该跟老刘说说。

特别是庞统,这货就是死在西征途中。

作为庞统的朋友,李源自然不能坐视不管,怎么滴也要劝上几句,尽自己的一份力。 “子初,你真的不用我跟着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