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自圆其说71(1 / 2)

鸣琴居的大堂之中,史浩细细的打量着这座颇为幽静风雅的郡王府邸,心中却是颇为忐忑。

站立在这气派的院落之中,此时的他已然不会怀疑这是一场闹剧。

在他看来,因为自己压根就没有任何被人玩闹的本钱和价值。

当赵瑗看到史浩之时,不由得眼前一亮。

心中惊叹史浩虽然衣着简朴,并且有些不修边幅,可浑身都散发着一股儒士之风。

“明州史若讷见过普安郡王殿下!”声音极其洪亮,虽然难掩一丝不安,却也是掷地有声。

“免礼,史教授舟车劳顿,有劳!”

赵瑗缓缓的走到史浩面前,客气的说道。

这样近的距离,也让赵瑗能够细细打量起对方来。

虽然对方不过年近四十,虽说是男人最好的年纪却是一脸的沧桑,说明已然有过生活的磨砺和岁月的雕刻。

只是浓眉大眼,眉宇之间倒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刚毅和果敢。

看到史浩的面相,赵瑗不由得在内心有些感叹。

在他见过的文臣之中,不乏高谈阔论者,他们喜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可像史浩这样,骨子里有着如此刚毅的人却极为少见。

他的目光坚定,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屈不挠,仿佛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和困难,他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永不退缩。

尽管史浩没有经历过政事,但从他的见礼和谈吐之间,却能揭示出他深谙朝堂之道。

他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得体,既不失文人的儒雅,又不乏臣子的庄重。

赵瑗心想,这样的人才能为自己所用,必将成为大宋朝的中流砥柱。

只可惜,如今朝廷内忧外患,奸臣当道,像史浩这样的忠臣良将却难以得到重用。

想到这里,赵瑗不禁感到一阵惋惜。

史浩开口并没有称呼自己为臣,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也没有称呼自己为学生,因为没有取得过任何的功名。

而是自称明州史若讷,隐隐约约的表明自己虽然身无功名,却也算得上当地的名士。

“史教授这若讷之名吾倒是颇为喜欢,君子若讷,敏于事而讷于言!”

赵瑗听到史浩直接自称为若讷,心中便不免咯噔一下。

自己当初派人去寻史浩,却没想到史浩这个名字乃是后面才改的,当时还并没有称呼史浩之名。

赵瑗于是也只能将错就错,干脆当着众人的面把史浩的这个心结给打开。

“殿下所言正是如此,只是……”史浩有些疑惑的说道。

“只是为何吾要称呼史教授为史浩是吧!”

赵瑗没等史浩讲完,便连忙插话道。

他明白史浩的疑惑,同样也明白众人的疑惑。

“还请殿下解惑!”

“吾诚邀教授来王府,自然是看重学识与为人。然朝堂之中明争暗斗,改名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且浩者,高远博大之意。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今日一见,也算是实至名归。”

赵瑗这样的解释既算是给自己的一个台阶下,也算是能够完美的自圆其说。

“史浩谢殿下赐名之恩!”

能够直接从落第士子到王府属官的转变,并且还能得到郡王殿下亲自赐名,这样的恩典是史浩想都不敢想的。

对于他而言,这样的好事简直就是天上掉了馅饼,而且还是直接砸到他的头上。

看着眼前这位耿直儒士,赵瑗心中不禁大喜。

这位以后便是要成为自己左膀右臂的重要人物。

后世对于南宋的评价,名相不少,史浩完全算得上其中之一。

史浩正常的轨迹便是绍兴十五年中了进士,从县丞一级一级的走向朝堂。

历任温州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宗正少卿。

直到绍兴三十年才进入王府担任王府教授一职。

宋孝宗即位之后,便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等职位。 隆兴元年,被拜为尚书右仆射、同宗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此时才算得上位极人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