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纸醉金迷63(1 / 2)

太平楼!

临安城中颇为有名的酒肆。

原本此地名为泰和巷,却因为太平楼生意的火爆而改名为太平巷。

太平巷,这条临安城的老街,虽不如城中的大街宽敞繁华,却也别有一番热闹景象。

酒楼和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给临安城内增添了几分生气和活力。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太平巷便是一片灯火辉煌。

街头巷尾的灯笼高高挂起,点亮了整个街巷。

楼阁堂榭中的灯光闪烁,犹如繁星点点,与西湖的美景相互映衬,让人感受到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息。

远远望去,只见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酒楼中传出的喧闹声和歌声,让人置身一派繁华之中。

街巷两旁的商铺琳琅满目,古玩玉器,丝绸茶叶,糕点果子,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太平巷的夜景,是临安城的一大亮点。每当夜幕降临,西湖的美景,在灯火映衬之下显得更加迷人。

湖水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灯光和楼阁,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远处的雷峰塔,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和神秘。

赵瑗领着韩彦直和岳霖两人,轻车简从的来到太平楼。

一入太平巷之中,便能够感受到临安城歌舞不休,纸醉金迷的模样。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赵瑗不禁摇了摇头,心中想起了林升那首著名的诗。

望着这酒楼之中不乏达官贵人和王公贵族,却毫无进取之心,似乎整日都躺在温柔乡里享受着靡靡之音。

赵瑗心情非常沉重,整个大宋朝或许都受到了偏安一隅的影响,上至朝堂下至民间,已然大多都缺乏北伐之志。

或许对着这帮人而言,北进中原既耗费钱财,又要死伤无数,还不如整日醉生梦死,落得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活。

更让赵瑗好奇的是,整个太平楼的墙壁之上,题满了文人骚客们的诗词。

大宋的文人大多继承了大唐的传统,一旦大酒喝到位了便开始挥毫泼墨,借着酒意来抒发情感。

这太平楼也是楼上楼下都是诗词,没有一面干净的墙壁。

对于大宋的文人士子们而言,对于时局的困惑和朝廷的兴衰,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因而这帮文人士子总是会想方设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于是便想到使用了各种载体,包括扇子、手帕、窗户、屏风、橱柜、树木等等。

然而最佳选择就是酒店和客店之中的墙壁。

这里人来人往,能够广泛覆盖到文人骚客之中,并且可以快速将自己的作品传播出去。

并且对于文人而言,推杯换盏之间便会突发灵感。

继而想要记录下自己的诗篇时,墙壁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

这样即兴创作的诗篇,即时刻画在墙壁上,让他们感到畅快无比。

李裕文原本和张俊通报过,便早早的就在太平楼中等候。

“殿下,张枢相因官家有要事商议,会要耽误一个时辰。”

李裕文有些面露难色的对着赵瑗说道。

毕竟赵瑗是皇子,对于张俊而言便算是君。哪里有君等臣的道理。

“无妨,今日本就是来吃大户,等等东家又有何妨!”

赵瑗的一番话惹得身后的韩岳二人不禁有些忍俊不禁,原本他们对于张俊就没有任何好感。

自然是抱着戏谑的心情来审视张俊,更多的是来看笑话的。

王顺因为父亲王德是张俊多年的属下,为了避嫌赵瑗才没有带着过来。 “张枢相已吩咐为殿下安排在禾兴阁,奴婢在前头带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