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一头雾水30(1 / 2)

赵璩吟诗的那段时间,赵瑗心中却正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如若自己在这么多人面前败下阵来,必定会让主战一方颜面大失,从而正中秦党的下怀。

然而这样的局势之下,仓促之中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自己随意发挥,那么肯定是必败无疑。

另一条则是靠着自己后世的信息,随便拿一个南宋中后期或者明清诗人的诗句便可。

他思来想去,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辛弃疾的诗句。

眼下朝堂正在由乞和向以武促和的转变,那么诗词的内容必然是要气势雄浑。

辛弃疾本就是豪放派的词人,加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那么想必无论是应景还是文采都非常符合这个大朝会。

更为难得的是,此时的辛弃疾才不过两三岁的孩童,自己现在盗用他的诗词自然是无人知晓。

一想到这里,赵瑗也做出一副冥思苦想甚至绞尽脑汁的神情,再次将自己回归到了影帝的状态。

“啊……”

赵瑗习惯性用后世的诗歌起头,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四周都是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

赵璩满脸僵硬,明显是绷住了想要大笑的神情。

秦桧则是一副隔岸观火的样子,表情之中却是尽显不屑。

韩世忠更是一脸苦笑,无奈的摇了摇头。

大殿之中所有的人都有些吃惊,都觉得赵瑗应该是败局已定。

“咳咳咳!”

赵瑗定了定心神,觉得自己刚才的表演有些夸张,一时没能刹住车。

大殿内的光洒在他的脸上,照亮了他眼角的皱纹和嘴角的笑容。

当他想到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赋时,心中涌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曹植的才华和灵感想必大殿内的众人都熟知不已,如若自己也能模仿七步成诗,必定会让整个大殿的群臣惊叹不已。

赵瑗开始努力地模仿曹植七步成诗的表情和神态,试图感受他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这样的表演一定要到位,不能表现出任何的刻意和随意。

必须得要自然而然,方能达到逼真的效果。

想着想着,他缓慢的迈出了步伐。

一步,两步,三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赵瑗这次极好的控制住了咬字的速度和节奏,努力的按照自己步伐的节拍来成诗。

整个人在大殿中央翩翩踱步,一步一句诗,一句一回望,步伐和诗句的完美契合使得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意境当中。

当他念完这首诗,整个大殿内安静得能够听到头发掉落的声音。

众人依然沉浸在方才的美妙荡气回肠之中,如痴如醉,难以自拔。

他们的眼神迷茫而炽热,仿佛还在追寻着方才那气势雄浑的韵律,试图在空气中捕捉到残留的节拍。

众人心跳似乎和词句的节奏融为一体,如鼓点般有力而整齐,整个大殿上下都陷入了一种奇妙的状态。

仿佛时间已经凝固,只剩下了这美妙的诗篇。

“好好好!”

韩世忠此时也顾不得那么多,竟然率先打破沉默,他的一句句叫好声也将所有人拉回到了现实当中来。

“启禀官家,臣虽然只是一介武夫,却也能够听出建国公的满腔激情和对朝廷兴亡、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韩世忠没想到赵瑗竟然能够这么短时间内创作出如此气势雄浑的诗句,不由得大为欣慰。

原本以为诗赋是赵瑗的弱项,现在看来似乎已然远超赵璩。

赵构听完同样大吃一惊,并且是久久不能平静。

按道理而言,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沙场厮杀和战争磨砺,才能够写出这样让人身临其境的诗句。

赵瑗不过是久居深宫的少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和枯燥。

每日只能在宫廷的高墙内,与书本为伴,听着旁人的叙说,以此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少年,竟然创作出如此气势豪迈的佳篇。

赵构不禁大为疑惑,一个久居深宫的少年,如何能够写出如此神句?

他的想象从何而来?

他的灵感源自何处?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他才更加渴望浴血沙场的征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