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投机取巧17(1 / 2)

赵璩的这番话,其实不过是投机取巧而已。

他所说的这些,正是顺应了赵构议和的国策。

然而官家议和的倾向本来就是人尽皆知,迎合上去自然赢得众人的赞叹。

只不过众人并没有想到赵构议和之策受赵瑗的影响,已然悄悄的发生了些许变化。

“禀大宗正,建国公所言乃是以武制武,以武略而抵御金人。崇国公之言则是有求必应,虚与委蛇,运筹帷幄便可达成议和之功。”

范冲毕竟是俩人的老师,也明白策问的重要性。

自然需要将两人的言论精炼出来,从而让赵士?清楚两人的主张,

“好好好,看来范夫子呕心沥血,诲人不倦。今日策问实在精彩,小小年纪都有如此见地,实乃大宋之福!”

赵士?颇为欣慰的说道,让他没想到这两位十几岁的少年竟然都有这样的见识。

赵瑗明白赵士?不会像范冲那般老糊涂,明面上不可能表露出倾向哪方。

但对于赵瑗而言,保岳飞已经是节骨眼上,时间不等人。

他心想着,是时候自己该出手借这个力来打力了。

“要说瑗儿的主张,倒是和大宗正的想法颇为一致?”

赵瑗这话一出,相当于把赵士?放在火上烤一般。

赵士?不由得有些郁闷,现在官家的态度虽然没有明牌,但已经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事情。

当着众人的面这样比如逼自己,怪不得这孩子能直接逼宫官家。

“本王负责宗族事务,朝中国策难以过问,何来想法?”

赵士?不过是奉官家的旨意来考考策问,并不想过于惹火烧身。

虽然自己与岳飞有一番交情,内心也更倾向于北伐,但他也不敢忤逆官家的意思。

更何况眼下秦桧把持朝政,和他作对的人要么贬谪,要么流放,自己根本没有实力去抗衡。

“大宋历代君王,皆有开疆拓土之志。太祖得天下,伐诸侯。太宗真宗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伐辽国。仁宗神宗,欲取陇西,伐西夏。其余君王亦以武力征伐见长。大宗正历经靖康,有赵氏血性,自然更为认同武略而以抵外侮。”

赵瑗步步紧逼,要的便是把这宗室首领拉下水。

如果说自己以出宫为筹码借吴贵妃之力,以太祖托梦为理由去向官家为岳飞求情是第一步的话,那么眼下借宗室的力正是他谋划的第二步。

在赵瑗看来,官家多疑且犹豫不决,单靠某个人很难影响到他。

只有将官家身边在乎的人且能够借力的人都用上,才能最大程度的去左右和影响,从而才能有机会去保下岳飞。

“今日策问之事已然了解清楚,范夫子,两位国公,本王便回宫复命了。”

赵士?并不接赵瑗的话,而是急着要离开这是非之地和是非之人。

他虽然有心想要救岳飞,但奈何自己能力不够,也确实不想趟这摊浑水。

赵士?说完便摆了摆手,头也不回的朝着门外走去。

“诸位夫子,学生忘了今日还有弓马骑射未习,如若无事便告退!”

赵瑗见状,也赶紧瞅着个空子便跟着溜了出去。

“皇叔祖,瑗儿有些话想找您谈谈!”

赵瑗一路小跑的跟了上去,对于赵士?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

身后李裕文和王顺领着一帮侍卫远远的跟着。

“本王说过了,没什么可谈。”

赵士?有些不悦的说道,他没想到这赵瑗那么的死缠烂打。

和以往印象中那个乖巧顺从的建国公完全不一样,感觉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议和之事不是个人之事,保下岳飞亦不是个人之事。皇叔祖与瑗儿皆为赵氏子孙,难道不应该为国尽忠吗?难道就看着大宋从此一蹶不振吗?”

赵瑗正色道,他明白对方有想法,但内心不够坚定。

此时真正能够将二人捆绑在一起的说辞,那便是同为赵氏子孙,那便是同样要为国尽忠。

“这……” “找个僻静的地方,此地不宜多说,瑗儿不耽误皇叔祖过多时辰,一刻钟即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