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三舍33(1 /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朗朗读书声如天籁之音在一间间校室内传出,校室外刘病已闲庭信步慢慢走着,还没到下课休息时间,他并不准备打搅学子们苦读。

学校三级制,也就是上舍、中舍和下舍。

下舍就是刚入学还需要启蒙的孩童,这一阶段按照刘病已的设想是两年,但未必是两年,下舍学子跟着教授认字,等到一年期满后会进行一次考试,考核能否过关,就看能认能写多少字,合格的升入中舍。

其实在刘病已的认知当中,用《诗经》《离骚》这一类经典来给学子们启蒙不太合适,如果可以的话,他很想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这些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的启蒙书给弄出来,若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推广普通话,整一个汉语拼音……

当然,这些同样是言之过早。

中舍就是死记硬背,学习科目《离骚》、《诗经》和《论语》,本来刘病已还打算把《周易》、《尚书》、《春秋》和《礼记》加进去,后来想想算了,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也就是说中舍学子想要升到上舍唯一的途径就是把这三本书给背下来,什么时候背纯熟了,什么时候进入上舍。

上舍教释意,就是把中舍背的三本书,书中的意思全部弄懂,融会贯通。

另外中舍没学的四科可以选修,当然,不选不学也没关系。

因为能够进入上舍,那么就表示能够进入刘病已的视野,那么也就不需要继续待在学舍继续攻读,他会把人带去长安住处亲自教导。

之所以学儒学,是因为主流,而且刘病已对于儒家的忠君思想还是持肯定赞赏态度的,他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读书人最后成为不忠不孝的白眼狼。

但是光学儒可不行,学儒学到精深,固然是能写一手好文章,固然能风花雪月,所向披靡,但是……

后世两千年儒家名臣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更多的则是只会吟风弄月,夸夸其谈之辈,这些儒家臣子书读的肯定不错,否则也不可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历经千辛万苦,从读书人堆里面杀出一条血路,进而迈入仕途。

但是书被那些腐儒读死了,只会读书,不会理政的官员多到根本数不清,说他们尸位素餐、碌碌无为都算是褒义评价了,身为底层官员靠各种师爷,爬上高层有幕僚团队,这样的官要来何用,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师爷用幕僚?

至于贪污腐化,这个锅刘病已没想过让儒家来背,毕竟儒学的道德经典培养的是浩然正气,没有哪本经典是让儒家人去当上下其手,大肆敛财的混账东西的。

到了后世现代难道就没有贪污腐败了?后世人可是义务教育一步步走上来了,和儒家有个毛线关系。 矫枉过正本身就是失策,以后世为鉴,站在历史上那么多巨人的肩膀上去看天下,刘病已也不至于犯这等目光短浅的错误,更不会去胡乱的推卸责任外加一棍子打死一个学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