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2)

“我们要不要过去打个招呼呢?”曲杨说

去看看有没有人,不过现在这个时候有可能出去地里干活了。

先去车上拿点水果和水,一会热了可以吃。

提着装有水果和水的袋子沿着道路走过去,走近后看到大门是关闭着的,应该是出去地里了。

再往前走,走到离最后一家人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是一个三岔口,道路一支往前延伸,另一枝也是环着耕耘的土地弯曲而下,还算平缓。

但都没有硬化路面,属于土路,平时开车通过估计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雨季就会出现一些打滑等现象。

周围也不再是大片的农作物了,大多是果树,有李子树、梨树、柿子树桃树、核桃树等大一些已经挂果的果树,还有一些小的果树,如枇杷叶,石榴等,还是满树的绿色枝叶。

往前延伸的道路两侧大多都是果树林,再往里走就到山脚下了,树木生长茂盛,站在这看,几乎看不到路面。

另一条蜿蜒而下的道路一直延伸至底部,当时修建主要是为了方便田间作业以及运送粮食吧。

刘云和曲杨就顺着这条路继续往下走。

右侧是大片的农田,左侧大多是果林和专门栽种的树林。

走了一会,就看到右侧一块玉米地边上坐着一对夫妻,年纪四十五岁到五十岁之间,他们正在歇息。

过去打个招呼。

“叔叔阿姨你们好,我们是昨天搬来您们隔壁的邻居,我叫曲杨,你们叫我小曲就可好。以后还请你们多多关照一下。”曲杨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两个苹果递过去给他们,天气太热了,吃个苹果解解热。

他们笑呵呵的客气了几句,也就接了过去,再客气就有点见外了。

大概聊了会,他们是最靠里边的这家,姓吴,一直在这里生活,家里就他们俩,小孩都在外面工作。

标准当代农村模式。

曲杨和吴叔他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也加了微信,就继续往下走了。

边走边看,时间也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道路的尽头。

两侧同样也是荒芜的田地,不出意外应该也是刘云的地。

果然,“这也是我的地,路左侧之前听说是种的水稻”。刘云顶着遮阳帽看着远方的森林说道

天太热了,曲杨和刘云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着休息一会。

曲杨看着刘云说的田地,虽然也是杂草丛生,但是有田埂围着,可以看出是三块田。

有两块田较小一点,也不规则,种田宽两头窄,有点像元阳梯田的样子,只是没有那么规整。

另一块田就很大,长方形,田最宽处得有五六十米,长的话就很长,可能有两百米左右吧,总面积在十亩左右。

不知道这块田能产多少水稻。

在我老家,很少有这样大的的田,两三亩的就算挺大的了。

曲杨和刘云吃了点自带的水果和水,就打算往往回走了。

“这几块田算是离院子最远的区域,而且我们今天是绕着车辆通行的大路走的”,刘云说。“平时不开车的话可以走小路,院子门口有路可到达所有的地块,可省很多时间”。

曲杨抬起右手遮阳,抬头望向院子的方向,可以看到大门的上方。

直线距离不远,只是现在中间的地块全是杂草,有些还比较茂盛,所以看着会有点难受。

曲杨找了一个干枯的树枝,撇掉多余的树杈,当起手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