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忆如旧1(1 / 2)

回忆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

有点呛人。

杨御衡想进的高中不是这个学校,不过也没有想过去哪,总之就是不在乎,能到哪里就是哪里了。可是这样的想法在这个家里是不允许的,所以来上这个学校也还是让家里付出了一点小小的代价,中考的分数不够上重点,就连到这里来也不过只是刚好过了一点分数线,但是因为报考的学生很多,所以只能按照调剂生的名额补录。家里人觉得到这个学校来虽说挣不了什么面子,但是好歹不至于落下面子,于是便给杨御衡交了调剂费,选择了这个学校。

这就是杨御衡通过这件事情学到的。

考试分数不够,有什么资格去选择。

自己没有能力,拿什么去选择自己的路,连临门一脚都是没有资格的。

再说,到这里醒来的时候,填志愿都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就算想做什么改变也是来不及了。

即使来得及,又能作什么呢。

不想上这个学校倒不是因为进了这个学校觉得委屈,五中也是S市有名的高级中学之一,往年的分数线不低,而今年因为分数普遍比上一年有所上涨,所以招生分数也相应的有所变化。五中有初中部和高中部,本校初中部升高中部会有放宽的条件,外校的学生是没有享受特殊待遇的资格的。所以能上这个学校并不如外界想象中那么容易的,特别是那些觉得这个学校已经胜名不再的学生们。不只是报名费,中考的分数才是决定性条件。在毕业八年后,五中又并入了一所初级中学,初中部又扩大了不少,以前初中部只有初中部教学楼一半的教室多一点,并入新校的学生后,整栋楼都住进了学生。

建成的新校区在年中才进入使用模式,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是崭新的,所以他们这一群人算得上是这个新校区的“第一批新人”。

S市第五中学成立已经有七十余年,是改革建设展开不久,一位国家领导人的亲属探亲时,发现家乡学校数量远少于适龄少年的数量,几番周折后便申请开办了这个学校。至于为什么没有以那位创办学校的老人的名字作为学校的名字,只用了开办时间的顺位排位,据说是那位老人希望学子们都有一颗平常心,多重视自己的修养和功德。

所以,能上这个学校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对于杨御衡来说都是赚的。

虽说不能踏进想去的那个校门遗憾是有的,但是分数有限,至于其他的,只能在期待着三年后的高考改变现状了。

只是杨御衡没有想到的是,高考和复读成了她回忆人生印象最深刻又挥之不去的阴暗。

还记得那年高考,自己作死要那个人送自己去考试,他自作聪明的喊那个女人过来,本来高一以后便开始自我放逐的杨御衡任性放弃了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以至于后来的二十年都生活在这场考试的阴影之下。

那年的考试分数只能上个大专,学校是他们选的,专业也是他们选的,毕业以后也是他们安排的,即使以后的工作并不是对口的专业,因为他们美名其曰是为了自己好,可是后来才知道他们是觉得自己丢人,所以索性安排一个他们能够接受的岗位,把掌控在手里,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才是安全的,所以一遍一遍的被洗脑。

现在想来也觉得自己真的是蠢的出奇,这脑子。

唉,杨御衡叹一口气,又叹一口气。

不想再瞎感慨了,既然又回来了那就从现在开始做出改变吧,上辈子的愚蠢不要再继续就好了。

报名那天依旧是杨傅城带着自己去的学校,因为还是在旧校区,离乡下住的地方确实有点远,但是杨傅城还是接受了江云函的提议接了杨御衡去他们住的小区住。

爷爷奶奶也不反对,毕竟在那边住的话十来分钟就可以到学校了。

杨御衡也没有拒绝,反正会住校的,所以在这里也待不了几天,况且江云函的母亲现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过来,不用见到那个妇人也就不是不能接受了。

报名以后,杨傅城和江云函带着杨御衡去逛街,买一些上学需要的东西,主要是床上用品和学习用品。用的东西太差了会被同学看不起,太好了也没那个条件。

这个时候江云函已经怀孕四个多月了,还有一个星期就开学了,这几天过得还是比较惬意的,十来岁的自己还不用每天像个保姆似的打扫全部的卫生,现在这边可是请了保姆的,用不着自己上。

想起以前那个时候就来气,不过现在想起来多半是气自己的不争气,软弱可欺,怪不得别人捏软柿子,人性如此。

“御衡啊,学校快开学了,正式开学以前都要参加军训,你有什么问题吗?”

“军训啊,没什么问题。”

“嗯,那就好,上学了就好好学习。我问过别人了,刚上高一学的内容大概也不会很困难,所以你还有很多机会和时间把该赶的赶上来,到时候搬去学校了有什么就跟我说。”“嗯,开学了我就搬去学校。”

“你的生活费……”

“生活费,我希望能够一段时间给我一次,不见得每天都有时间到这边来拿,而且你忙的时候有时候也碰不到你,那样我就得饿肚子了。”

杨傅城想了想,“你说多少?”

“这两天看了一下,上学了大概也没有什么时间回来,一天三餐都得在外面买了吃。”

“学校不是说有饭票吗?”

“饭票也是要花钱买的啊,”杨御衡有点想笑,“难不成你以为是学校免费发的吗,如果食堂的饭不好吃的话,我就不吃饭了吗?”

“我也不是这个意思,你长大了,钱要省着点花,而且现在到市区这边诱惑多了,我是怕你乱用钱到需要的时候不够用了。” 还是这么恶心的说辞。记得上辈子,一个星期六天课,20块钱的生活费,连基本的吃饭都不够,即便是这样他们依旧觉得自己花费多了,不断地强调要节省一点,节省一点,让自己不要觉得他们给自己支付生活费和学费是理所当然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