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食(1 / 2)

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和独特的市民文化。

上海的风俗源远流长,其中一些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例如,在春节期间,上海人会在除了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还会进行拜年、舞龙舞狮等活动。此外,上海还有一些与节日相关的特色美食,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在日常生活中,SH市民注重礼仪和传统。他们尊重长辈,注重家庭价值观,并且热情好客。上海人也以其精明能干和务实的生活态度而闻名,他们善于理财,注重工作和事业的发展。

同时,上海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上海的风俗和市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上海,你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品尝到各种美食,还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总的来说,上海的风俗和市民文化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地域特色以及国际化的氛围。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元素,都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魅力。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

上海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

蟹壳黄:蟹壳黄是一种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其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蟹壳黄和生煎馒头,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

枣泥酥饼:枣泥酥饼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枣泥为馅,经油炸成熟的面食。其色泽金黄,小巧玲珑,外皮酥松,馅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游者欢迎。

生煎馒头:上海人习惯称包子为馒头,所以生煎馒头其实就是生煎包子。生煎馒头用半发酵面包馅,排放平底锅内,用油煎,喷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黄、硬香带脆,馒身白色,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的香味,以出锅热吃为佳。

蒸拌冷面:蒸拌冷面是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加调味拌食的面食。上海饮食市场上,冷面一向是夏季旺销品种。1937年前后,冷面的制法都是将面条煮熟后,用冷水冲凉而成。1949年后,卫生部门因冷面用生水冲凉而予以禁售。1952年,采取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的办法加工冷面,获得成功。不仅符合卫生要求,且加工后的面条硬韧滑爽,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阳春面:阳春面又称光面,是SH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其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

南翔小笼:南翔小笼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南翔大馒头”“古猗园小笼”,也称为“南翔小笼包”“南翔小笼馒头”,是SH市JD区南翔镇的传统名吃。南翔小笼的馅心是夹心腿肉作成肉酱,仅撒少许姜末和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制作而成的。其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深受全国消费者的喜爱。

上海梨膏糖:上海梨膏糖是SH市特色传统名点,中华老字号产品之一,是上海著名的传统土特产。梨膏糖以雪梨或白鸭梨和中草药为主要原料,添加冰糖、橘红粉、柠檬粉等熬制而成。其历史悠久、经久不衰,深受全国消费者的喜爱,特别受到那些怀有深厚老上海情结的海内外华人的喜爱。

高桥松饼:高桥松饼为SH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四大名点,因其入口酥松而得名。又因酥皮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别称千层饼。通常用精白粉(面粉)、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经擦酥、包酥、开酥、插皮子、包馅成型、烘烤、冷却、检验、装盒等工序制作而成。成品后,表面呈黄色,戳记清楚,四周呈乳白色。切开层次分明,皮薄馅多,不偏皮,无杂质,底部无僵硬感。入口松酥,甜糯。

邵万生糟醉制品:邵万生的糟醉制作工艺始于清朝,醉蟹、醉香鸡、糟青鱼,尤其是金字招牌“糟黄泥螺”,吃起来温和甜润、唇齿留香。

老正兴本帮菜:老正兴不仅菜味道好,还得过很多荣誉,“油爆河虾”曾经荣获国家金牌奖,八宝全鸭、虾籽大乌参、正兴脆鳝、酱方在2004年获首届餐饮博览会金奖,经过几代人味蕾考验的老正兴,是吃地道本帮菜的绝佳选择。

在大街小巷,来看看生煎馒头吧,吆喝声络绎不绝,一个个生煎馒头乖乖地躺在平底锅中,就像一个个圆滚滚的小胖子。它们的底部被煎得金黄酥脆,仿佛穿上了一层脆脆的黄金铠甲。当锅盖掀起的那一刹那,热气腾腾,香味瞬间弥漫开来,直往人的鼻子里钻。那白白胖胖的馒身,松软无比,仿佛轻轻一捏就能挤出里面的汤汁。轻轻咬上一口,“咔滋”一声,酥脆的外皮在口中碎裂开来,紧接着,滚烫鲜美的汤汁一下子涌了出来,那浓郁的肉香和着微微的甜味在舌尖上跳跃,让人欲罢不能,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味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