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桂系名扬天下259(1 / 2)

第257章 桂系名扬天下

蒋介石为了提升影响力以便抗衡唐生智,亲自带着大部队去打孙传芳。

这一结果让各朝古人不禁幸灾乐祸,觉得孙传芳有此遭遇是罪有应得。

毕竟如今艰难的局面都是孙传芳自己一手造成的,可谓是报应不爽。

当时吴佩孚遭遇北伐军的攻击,陷入危急关头,不得不向孙传芳求援,可最终的结果却被孙传芳无情拒绝了。

各朝古人心中非常清楚孙传芳那时打的什么主意,无非就是想坐山观虎斗,等着吴佩孚和北伐军两败俱伤之后出来收拾残局。

“打了这么漂亮的仗,蒋介石随之也洗刷了自己的污名。”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现在他战败元气大伤,张作霖就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他数万兵马。

况且张作霖的实力也远不是北伐军的对手,从副司令张宗昌的无能就可见一二。

他们老百姓非常清楚,局势发展到这里,已经再没有其他军阀势力能够阻止北伐军前进的脚步。

李世民:这個蒋介石的实力是不是太弱了,朕很好奇他怎么就成了国民革命军的统帅。

“蒋介石让第七军打头阵,估摸着万无一失了才亲自出马。”

“同一天,白崇禧率领由第二、第三、第七军组成的追击部队,迫使孙传芳军三个旅投降。”

“第七军的钢军之名,由此而来。”

“11月3日,战斗打响,北伐军气势如虹,前仆后继。”

“并且在讨伐冯玉祥的问题上,他也与吴佩孚有分歧。”

自从直奉大战后,他的奉系势力达到巅峰,成为全国最强的势力。

吴佩孚:愚蠢至极,还想一锅端,就你也敢说大话,真是自不量力。

程潜:朱培德实在是可恶,为了个人恩怨,全然不顾北伐军的利益。

“在加伦和白崇禧的帮助下,蒋介石制定了以截断南浔路歼灭孙军主力为主,不急于夺取南昌的计划。”

“但战果十分丰厚,总计缴获了五万余支枪,二十多门炮,五十余挺机关枪,俘虏团长以下七万人,歼灭了孙传芳的大部分精锐。”

“10月12日,蒋介石来到南昌郊外,白崇禧当时也在。”

虽然后面蒋介石攻下了南昌城,迫使城内残敌投降。

“不仅不如第四军和第七军,就连第二军、第六军也不如。”

要是一开始就和吴佩孚联合抗击北伐军,也不至于落得被北伐军逐个击破的下场。

而孙传芳这个始作俑者,他是做梦都想报仇雪恨的。

“于是蒋介石便把第七军由湖北调往江西,第七军的战斗力明显要比第六军高出一大截。”

有什么样的将领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士兵,这话说得一点也没有毛病。

“结果打输了不说,还被敌方传谣说他在南昌城下被击毙了。”

“与此同时,北伐军分兵多路进攻南京。”

“孙传芳是怎么背刺吴佩孚的,他的下级就怎么背刺他。”

形势危急之下,朱培德愣是见死不救,在一旁看着他被孙传芳大军打得丢盔卸甲,害得他的第六军损失惨重。

可即便这样,张宗昌率领的直鲁联军也打不赢,可想而知奉系军阀的实力已经下降到何种地步。

一想到孙传芳愚蠢的想法,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白崇禧倒是不慌,他事先已在赣江上游搭了两座浮桥,于是便令全军由浮桥渡江退往西岸。”

这种时候,为了北伐军的整体利益,朱培德身为友军,有义务帮助他稳固阵地。

“张作霖和孙传芳是有仇的,当初要不是孙传芳发动浙奉战争,郭松龄也不可能有机会反叛,搞得张作霖是元气大伤。”

一旦凭仗没了,也就意味着威慑力没了,昔日拥有的一切也将荡然无存。

兵强马壮的时候,部下自然没有什么不该有的异心。

另一方面他和孙传芳有共同的敌人,两人联手抗击北伐军再正常不过。

“8月底,孙部师长赖世璜被国民政府策反。”

“连番被唐生智羞辱,蒋介石郁闷至极。”

毕竟一方面他是孙传芳的老大哥,让小弟孙传芳出兵相助合情合理。

对于孙传芳愚蠢的想法,大家只感觉可笑至极。

现在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孙传芳大军。

“虽然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北伐军,但他既然加入了国民党,也就能够代表国民政府。”

“1927年3月,在吸取前两次的失败教训后,工人武装决定进行第三次武装起义。”

就比如张作霖,当初他们两人称兄道弟,一起联手攻打冯玉祥。

“看账面数字,吴佩孚实力犹在。”

“当时的河南以及直隶南部名义上还归吴佩孚统治,这些地方林林总总大约还有20万人。”

不管是吴佩孚的实力,还是孙传芳的实力,都不是蒋介石北伐军的对手。

唯有如此,才能巩固阵地,不怕敌军的反扑。

“双方鏖战近一日,谢军全线崩溃,死伤万余人。”

虽然他也有同样被小弟背刺的遭遇,但依旧对孙传芳的遭遇感到解气。

“无奈加上无助,吴佩孚索性也躺平了,随便靳云鄂瞎折腾。”

“蒋介石一看李宗仁可以,半个月不到就消灭了江西的半数孙军。”

“也就是将主力放在九江,意图反扑鄂东,解武昌之围。”

“曹锟到了郑州后,先当众怒斥了吴佩孚一通。”

要论对这场战争胜利的贡献,蒋介石根本就排不上号,远不如其他几个军长将领。

“北伐军这边,第六军拿下南昌后,如果友军及时跟进,根本不惧孙传芳反扑。”

“曹锟离开河南,回到天津又做起了寓公。”

他的第六军好不容易把南昌拿下,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战绩唾手可得,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孙传芳这时候手头上只有八万人马,应付北伐军尚且不足,因此镇压工人起义的任务就交给了直鲁联军。”

可理智告诉他,北伐军这个大敌当前,他和孙传芳无论有什么恩怨都应该摒弃。

张作霖:要不是大敌当前,我真想把孙传芳一起给灭了。

在这种军阀林立的混乱世道,唯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立足。

“如此一来,北伐军也就未能及时巩固阵地。”

也正是那个时候,他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把蒋介石赶下台,他自己来做总司令这个位置。

元气大伤之后,孙传芳再想对北伐军造成威胁恐怕不可能了。

“战后,孙传芳让媒体大肆宣传,说蒋介石在南昌附近受伤甚重,闻系子弹中其腹部,因而致亡。”

“白崇禧认为南昌城垣坚固,强攻肯定吃亏,主张暂时围而不打。”

上海的工人起义都是临时武装的,战斗力和正规军队肯定不能比。

张作霖如此小人行径,他只有深深的唾弃。

“不久后,孙传芳又给张作霖拍去电报。”

一旦有了朱培德的配合,南昌将万无一失,再也不会出什么岔子。

可一旦战局不利,昔日被压制的矛盾就会暴露出来,有人背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嬴政:这上行下效还真是讽刺,前有孙传芳背叛吴佩孚,后面孙传芳的下级就有样学样。

“然而,直鲁联军的战斗力实在低的莫名其妙。”

“1926年9月,冯玉祥从苏联回国。”

“10月3日,第七军乘胜进攻德安。”

唐生智:自古以来,想要让下面的人心悦诚服,就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第四军援赣期间,李宗仁指挥第七军继续在江西大杀四方,屡次击败孙传芳主力,打得安徽军务督办陈调元不禁感叹广西军是钢军。”

正是出于对孙传芳见死不救的怨恨,在得知孙传芳被自己小弟背刺后,他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容。

一想到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的见死不救,他就恨得牙痒痒。

自从和北伐军对战失败后,他就知道自己已经大势已去了。

“蒋介石连武昌的两万残兵都打不过,之所以认为孙传芳就是经验包。”

不过他尽管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自己失势后,全都来踩一脚,依旧让他感到心寒。

“9月30日,第七军军长李宗仁率部,在武宁若溪与孙传芳大军谢红勋部相遇。”

“9月19日,南昌城内的工人、学生及部分警备队响应,协助程潜的第六军袭占南昌。”

但现在看来,倒是他高估了此人。

“随后五万奉军还陈兵于黄河北岸,准备随时接管河南防务。”

“几个月后,吴佩孚离开河南,前往重庆寻找四川军阀杨森的庇护。”

“可是这些兵马只是名义上归吴佩孚指挥,真正能调动的可战之兵少的可怜,并且河南的实力派军阀靳云鄂也不听吴佩孚指挥。”

“11月8日,蒋介石下令攻城,城内残敌投降。”

“但孙传芳认为吴佩孚日落西山早晚必倒,不如借北伐军之手消灭了最好。”

说来说去,孙传芳落得如此境地,也是自己活该。

“北伐军杀出广东后横扫两湖,打得吴佩孚是精锐丧尽。”

还有靳云鄂同样让他无助,连当前基本的形势都看不清楚,他对此无话可说。

既然蒋介石没有带领大家的能力,那他自然想要取而代之了。

“曹锟走后,靳云鄂作死,表示河南是自己的地盘,奉军要敢南下,将坚决还击。”

“可常言道,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北伐军攻城拔寨,一路北上,势如破竹,都快打到家门口了。

“不过张作霖是明白人,他知道这时候的头号大敌是北伐军。”

“蒋总司令应该是太累了,不如休息吧!接下来让我指挥,别说是江西,拿下南京也不在话下。”

而他的第六军也将立下大功,为北伐军的顺利推进做出大的贡献,可这一切全被朱培德毁了。

“听说蒋介石一败再败,唐生智那头又开始得瑟,公开叫板。”

“11月1日,苏联军事顾问加伦也来到江西。”

“吴佩孚说话比孙传芳好使,不过这时的吴佩孚日子也不好过。”

“北伐军围攻武昌前夕,吴佩孚逃离战场,跑到了河南信阳。”

现在有人打头阵的情况下,还能打了败仗。

“德安是孙传芳大军的补给要站,有重兵驻守,且构筑有坚固工事。”

由于他们两人私人的恩怨,朱培德硬是不予配合,以至于他不能守住孤城南昌,不得不撤退。 因为朱培德的见死不救,他的战绩不仅没了,就连他的第六军也遭到重创,每每想起就对朱培德恨得咬牙切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