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附骨之疽130(1 / 2)

“你、你究竟是什么人?”王二河龇牙咧嘴地望向那人。</p>

“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得讲个理。”李清幽神情淡漠地将踩在男子脸上的脚挪开,并随手将其拽了起来。</p>

李清幽冷漠地看着眼前这个被自己打倒在地的人,质问到:“这位卖包子的大哥到底哪里得罪了你,竟值得你如此粗暴对待?”</p>

面对李清幽的质问,王二河有些心虚,但还是嘴硬道:“关……关你什么事?你算哪根葱?”王二河虽坏,倒是不傻,见他武功不俗,打扮也不像金陵城本地人,试图用强硬的态度来掩盖内心的不安,未曾想到,李清幽并没有被他咄咄逼人的嘴脸吓住,反而面无表情,不为所动,似乎十分不屑的样子。</p>

“我说过,我是谁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我这个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世上要有公理、要有道义。”李清幽道,“我要你向这位大哥道歉,并付钱买下你方才掀翻、踩坏的包子,还要赔偿给大哥摊子、误工的损失。”</p>

王二河闻言而笑,高声道:“什么狗屁的公平道义!你脑子没事吧?你满金陵城打听打听去,只有别人跟我王二河道歉的份,从来没有我向别人道歉的说法!”</p>

“这位好心人,您就放过我吧!”那卖包子的小贩竟不单不求一个公平道义,反而低声下气地说道,“是小的不长眼,冲撞了王公子大驾,只希望公子消消气,这点损失,权当小的孝敬您的……”</p>

“看见没?这才叫懂事!”王二河见状哈哈大笑,似乎觉得这场辩论是自己胜利了,得意地摇晃着脑袋,伸手向李清幽耳朵边抓去——这是他一贯教训下人的手法,在他看来,眼前这个一时之间无言以对的青年人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观念,成为了纵容他肆意妄为的下人中的一员。</p>

王二河却抓了个空。</p>

李清幽将头偏向一侧,冷眼看着他,毫无生气、毫无感情,似乎在看一具冰冷的尸体。</p>

“你和王应是什么关系?”李清幽冷着脸,几乎一字一句地问道。</p>

“和你有关系吗乡巴佬?”王二河抽出腰间那柄珠光宝气的利剑,“是不是想吃你爷爷我的苍山剑法了?”</p>

王二河信奉的歪理邪说得到应验,大涨了他的嚣张气焰,甚至连武功也跟着涨了不少,自信得敢与方才瞬间放倒十几个壮汉的高手叫板了。</p>

不过这倒也不是王二河过于自信,只是平日教练时,饶是下人们身强力壮,也不敢全力对他,生怕磕着碰着了,学不学得到东西反而是次要的,让少爷开心成了主要的,这样也乐得轻松,不用苦哈哈地一招一式教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少爷习武,因此养成了王二河自认自己强得没边的不实认知。</p>

“苍山剑法”四个字仿佛触动了李清幽的逆鳞,只见李清幽抬手将王二河手中剑握在掌心,徒手将他的剑捏得粉碎,随手一把扬了,随后强摁住他的脑袋,以强大的内力迫使他下跪,紧接着摁着他的脑袋“咚咚咚”往地上磕了三下才松开。</p>

“你……嘶……哎哟、哎哟……”王二河疼得说不出完整的话来,只指着李清幽,痛苦不堪地呻吟着。</p>

“既然你不肯说,好,那我们就到府上一叙,让王翦之将军评评理,究竟此事谁对谁错!”李清幽一脚将其踢翻在地,两指勾住他后襟,拖往将军府。</p>

胆敢在金陵城中这样造次的家伙,除了琅琊王氏在金陵现存的最后一支血脉的王翦之手底下的人,李清幽想不出还能有谁。</p>

王翦之是王应的胞兄弟,行第五,在同辈中颇有威望,比王应年纪大了许多,王应死后,李清幽曾写信与他,只是一直未曾谋面,按说他虽不认得,但应当知道有李清幽这么个人,这王二河看年纪尚未及弱冠,找王翦之也能压他一头,一准没错。</p>

那卖包子的一听王翦之的大名,当即眼前一亮,连声央求道:“这位少侠,既然要评理,那你就带上我吧,我作证,他平日里就这样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还总是以各种由头向大伙收钱,不给钱他就让下人打我们,前阵子那个小六……”</p>

“得了得了,扯这些做什么!小心我连你也……”被李清幽一只手勾住后襟正撒泼打滚的王二河话音未落,便再次被李清幽一脚踢得到嘴的话语破碎,再也说不出口。</p>

“怎么不能扯?这些年来你干的事,一桩桩、一件件,有一个算一个,敢做还不敢当?”李清幽冷笑道。</p>

李清幽说罢,旋即面向看热闹的众人道:“诸位,凡是从前有被王二河欺负过的、榨取过钱财的、受过他气的,都可以随我来!我李清幽在此立誓,誓要还你们一个公道,如若不然,天必诛之!”</p>

此言一出,起先只有几个声音响应,李清幽都让他们跟在了自己身后,不多时,人群瞬间沸腾起来,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往李清幽身边挤,群情激奋地控诉这王二河的暴行。</p>

“我!我也要说!”在人群中、在无数嘈杂的声响中,李清幽仍然一下子就听见了那个熟悉的声音。</p>

李清幽循声望去,果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p>

“洛水?”李清幽见的确是她,脸上难得地展露了些笑意,“你怎么也会在这里的?”</p>

“你看‘江湖’二字,日夜奔流,终有一日会再见的。”洛水笑道。</p>

李清幽心中一动。</p>

这是王应曾说过的话。</p>

——</p>

一个人所经历的过去,总会以各种形式找上门来。不会随着时间就此终结,也许是十年,也许二十年,哪怕你老到牙都快掉光了、耳朵都听不见了的时候,依然可能会有十几岁的少年,握着一柄剑,风尘仆仆地从远方赶来,一脚踹开早已儿孙满堂的你的家的大门,提醒你,你的过去找上门来了。</p>

有句老话叫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它虽然像,但似乎并不是老庄之学中天人感应、顺其自然那一套,更像是一种“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的狠厉句子。</p>

复仇,永远是一大绕不开的江湖事。</p>

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从来如此。</p> 江湖上的消息传播迅速,各种小道消息杂谈如同风一般无处不在。</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