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项梁下落230(1 / 2)

但是,扶苏终究是敌不过李彻,李彻是个很有手段的人,他用自己的手段将扶苏和他的谋士们捆绑起来,最终还是输给了李彻。

如今,他们完全被李彻压着打,再也没有翻盘的希望!

事实上,若是没有李彻的支持,扶苏想要登上皇位,也是千难万难。

“四三三”

想要拜李彻为师,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李斯却仍期望李彻能够为了大秦的根基,收了扶苏,教他如何做一个明君。

李彻看了李斯一眼,摇了摇头,说道:“大哥,这扶苏少爷心地善良,若是让他来做这件事,怕是很难镇压大秦。”

李斯闻言,却是道:“这话就不对了,扶苏是皇上长子,又和蒙恬大将军关系不错,若是有了蒙氏的扶持,说不定就能登上皇位了。”

只有李斯李彻两个人,就连李斯的心腹李福,都站在了大殿之外五十米的地方,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李彻和李斯的谈话,绝对不能说出去,不然传到秦始皇耳中,很容易让秦始皇怀疑。

“哥哥,你不用再劝我,我是不会教扶苏的。”

李彻心意已决,李斯也是无可奈何。

“既然如此,我也不多劝,只是大王那边,你要怎么回答?”

李斯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李彻大笑一声:“大哥,你这是何苦呢?陛下正值壮年,定能大展宏图,一统天下!”

李斯听了李彻的话,脸上的担忧之色一扫而空,李彻的一番话,让他如梦初醒。

“这样啊!”

李斯对秦始皇的话很有一套。

没有人想让自己的权力拱手让人,尤其是秦始皇,李斯心中打定主意,一定要将李彻所说的,原原本本的转述给秦始皇。

以李斯对秦始皇的了解,李彻的一番话,绝对能让秦始皇茅塞顿开。

是啊!

秦始皇正当盛年,何愁死后之事?而支持扶苏一事,秦始皇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秦始皇,就是秦始皇。

李彻走后,李斯直奔咸阳殿,要见秦始皇,李斯一到,他就急不可耐地问:\"

右相可愿拜我为师,拜苏为师?\"

“陛下,我弟弟说,陛下正值壮年,应该大展宏图,一统天下!”

秦始皇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喜色,同时,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没错!

我才三十多岁,应该是一统天下,扩张疆土的时候!

为什么要为身后的事情操心?老祖宗都已经八十多岁了,我还能活八十多年?就算我能活到七十岁,最多也就是三十年!

这个时候,想要继承子嗣,未免太草率了一些!

秦始皇已经没有了继承人的想法,也就没有再支持扶苏,因为他知道,将来的皇位,到底会落在谁的手里,至少要三十年后,才能见分晓!

秦始皇哈哈大笑,说道:“知我者,右相!

李斯,我听闻各国使节已到咸阳,容我安排他们进宫,让他们一睹宗主陛下的风采!”

从李斯的府邸中出来,李彻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若是扶苏不和李彻为敌,李彻一定会让他登基为帝。

而如今,扶苏想要成为新的皇帝,就必须要先说服李彻。

李彻不信秦始皇听到这番话,就会彻底绝了扶植扶苏的心思。

一个国家没有第二个皇帝,也没有第二个皇帝,所以秦始皇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就把这个皇位传给他。

这就是李彻的计划,如果没有李彻的阻挠,扶苏很快就会大权在握,就算不能成为王侯,秦始皇也会派他去做一些事情,而扶苏,却是一个少主!

秦始皇绝对不会允许扶苏插手这个国家。

起码到了秦始皇鼎盛时期,是绝对没有扶苏登位的!

李彻只说了一句:“皇帝正值壮年,野心勃勃,一统天下,断绝了苏公子登上皇位的一切可能。”

李彻若能为国效力,他的子民,将是无与伦比的。

李彻若要将自己的政治对手踩在脚下,他绝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他的每一步都是致命的!

最重要的是,秦始皇觉得李彻言得对,他还在壮年,应该让所有人都来,他却没有想到,李彻这是在阻止扶苏上位。

李彻回到了右相府,向张苍求见他,张苍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老师。

张苍的名气,不如萧何、张良之流。

他在历法和数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主持了西汉时期的立法和计量衡工作,并参与了《九章算术》的修订工作,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彻利用张苍的能力,管理着整个帝国的财政和粮食,可谓是物尽其用。

张苍走了进来,躬身道:“在下张苍,见过右相。”

“起来吧。”

叶伏天开口说道。

“谢大人。”

叶伏天躬身道。

张苍站了起来,开始汇报招收数学家的事情。

李彻兴奋道:“如今,我已经培养出三千术士,可以在九州建立一百三十座钱庄,到时候,九州各地,至少要有3.2个郡县,才能开设一家银行。”

我这就给你发一笔,让你在大秦境内,开设钱庄,你要为我挑选人才,每个钱庄,都要有二十个以上的术士!”

“回大人,这个简单!”

张苍说到这里,又补充了一句:“回大人,我查到,咸阳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出身名门,识字的人并不多,所以,您应该尽快拨出钱,开办更多的私塾。”

李彻闻言点了点头。

李彻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到一阵脚步声传来,李彻惊疑不定的看了一眼,却见萧何急匆匆的走了进来,李彻疑惑道:“怎么回事,萧何走得这么快?”

萧何急匆匆的走进了大厅。

萧何走进大殿,对着李彻道:“蒙恬大将军,张良已经被关进了大牢。”

你说到这里,脸色微微一变,问道:“张良呢?”

蒙恬做事向来公平公正,张良被关进大牢,肯定是出了什么事。

“回禀王爷,张良正在密谈要犯项伯。”

萧何一脸的担忧,若是李彻不去救张良,蒙恬绝对会砍了张良的脑袋。

萧何和张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泛泛之交,远不如萧何、樊哙等人那么有感情,萧何对张良的评价,也仅仅是对张良的赏识罢了。

李彻一听项伯,立刻就想到了项羽,项梁和项伯,都是项羽的叔叔。

他们都是反秦国的坚定的主力。

李彻问道:“项叔,你可抓到了?”

“大人,项伯已经被关押起来了。”

“05项梁呢?”

他的目光,落在了那名学生的身上。

“项梁还没有落网。”

李彻的脸色很难看,大秦灭掉了匈奴,楚国的人却想要造反。

蒙恬取代李彻,担任大秦大司徒,执掌大秦律法。

蒙恬奉命捉拿张良和项伯,这是他的责任,蒙恬虽然知道张良是右相的人,却也不会因为公事而徇私。

萧何虽然是个能干的臣子,精通政事,但张良犯了律法,他也无能为力。

李彻转过头来,对着张苍吩咐道:“你先忙你的。”

“遵命。”

楚枫说道。

张苍告退,殿内便只有李彻和萧何二人,两人站在一起,一脸的肃穆。

他转头对萧何问道:“项伯和张良是不是在一块?”

萧何摇摇头,道:“此事蒙恬大帅极为看重,严令项伯、张良不得接近,具体情况,微臣无从知晓。”

李彻沉吟半晌,向萧何道:“你去一趟,将蒙恬大将军召来。”

萧何闻言,连忙告辞,翻身上马,直奔刑部而去。

萧何进了廷尉府,蒙恬对萧何很是客气,蒙恬也知道萧何乃是右相李彻的得力干将,自然不会有丝毫的怠慢。

萧何也不绕弯子,直接道:“蒙恬大将军右丞,有请你到王府一叙。”

萧何一进门,就明白了萧何的来意,也猜到了李彻一定会帮张良说话。

若是萧何是别的官员的门客,蒙恬肯定要关门,不让萧何进去了。

只是萧何跟着李彻,他也不敢冒犯,若说之前,蒙恬仗着战功,可以和李彻分庭抗礼,而如今,右相府客卿平定匈奴,李彻更是如日中天,远非蒙恬所能比拟。

蒙恬看了一眼萧何,“右丞相相邀,在下自当奉陪。”

蒙恬也跟着萧何上了马,向着右相府的方向走去。

整个人都呆住了。

蒙恬抵达右相府的时候,李彻已经在门口等着了,蒙恬立刻迎了上去。

李彻牵着蒙恬往右相府内走去,边走边道:“蒙将军许久未到我府上做客,今天我们两个好好喝上一顿。”

李彻、蒙恬等人入内,宴席已经开始。

蒙恬推托着说道:“右丞相,我手头上的大事太多,可不是一个酒囊饭袋。”

李彻笑着说道:“捉拿楚国的余孽而已,又有何不可?连强大的匈奴都被灭了,区区一个楚国,又能如何?”

蒙恬闻言微微一笑,说道:“主上所言甚是,项梁他们在大秦天威之下,只能东躲西藏。”

蒙恬和蒙毅这段时间都在追捕六国残余的重犯,先是张良,后是项伯,只要项梁自投罗网,楚国的反秦余孽就会被一网打尽。

右相殿内,李彻和蒙恬都留在了大厅之中,萧何则是出去办事了。

右相府之中,也有许多政事,乃是大秦帝国最为紧要之事,萧何自然不会因此而耽搁了军务。

李彻端起酒杯,问道:“你在哪里擒住了项伯?”

蒙恬又道:“各国使节都到咸阳来参拜,项梁和项伯化形而入,混在咸阳,意图不轨。”

李彻问道:“他们来这里的原因,蒙将军可知晓?”

蒙恬淡淡道:“我在审问项叔。”

蒙恬看着李彻道:“我不关心别的,我唯一关心的,就是刺杀。” 李彻闻言,深以为然的点点头:“是啊,春秋战国时期,刺客盛行,许多王公大臣,都有自己的死士。

返回